为什么有人说,孩子小的时候越乖,长大后逆反心理越重?

如题所述

越乖越容易讨好,越远离真实的自己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概是讲述有个网友小时候奶奶带他出去玩,走到路边的糖果摊时,奶奶指着他说:“好孩子,你想吃吗?”

他摇了摇小脑袋说:“不想要”。

奶奶开心的表扬孩子:“我孙儿真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哪有不想吃糖的,自己面对想要的东西却强忍拒绝,有人觉得这是「延迟满足」,但我想说,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孩子大概慢慢会变成一个以满足他人意愿,甚至讨好他人,忽略自我真实感受的“工具人”。

”讨好”这个词并非是贬义词,很多人之所以是认为能更好的生存与成熟的策略,但根据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个公式:

成熟=为他人着想(讨好)+勇气

所以他认为,从小特别乖的孩子,自然更容易为他人着想,可现实情况却是这类人却缺少勇气,也就是说这些人压根不成熟,而且总是陷入损己利人的怪圈,常常失败,心理问题更多。

太乖意味着太“压抑”

我在过去很多文章都提到过,一个孩子太乖一定是因为过度压抑自己导致的,根据精神分析来看,人的本能是有攻击性的,如果我们想健康的生活,就一定不能完全压抑它。

假如一个人的攻击性无法象征性的表达,那么这股能量并不会消失不见,而是会转向内部世界,变成自我攻击。

要知道一个人严重自卑、患上抑郁症、强迫症甚至躯体化障碍都和这个有巨大关系。

比如之前我的一个来访者从来不会和人吵架,但它总是觉得胸闷,去医院各种检查都没事,后来咨询过程中,他开始释放自己,先从咨询室内开始发泄真实感受,最终胸闷问题得到解决。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懂事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压自己家孩子的自信,还美曰其名为我是为了给孩子压力让孩子变好。

太乖会形成僵化思维

生活中你发现了吗?很多乖孩子缺少一份「灵气」。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防御机制”,其中有个防御叫做「理智化」,也就是习惯用思维和理智处理人性真实的情感,可这会切割与隐匿了正常人性当中的感受体验,过度地陷入在思维当中的时候

这就像很多神经症患者的防御,它时刻提醒患者要谨言慎行、遵守规范,但同时也会造成思维和行为的刻板僵化。

比如「应该思维」,我之前患严重抑郁症的时候就是被这个问题搞得痛苦的要死,我严重抑郁的时候一点饭都吃不下去,但是我潜意识总觉得我这么大的人就“应该吃很多的饭”,或者我抑郁的时候工作效率低,潜意识就会认为“应该更加努力”。

最后我被割裂成一个“应该自我”;另一个“现实自我”。

“应该自我”就像一个理性的、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玩乐上的「效率机器」,而“现实自我”则是不完美的,情绪化的。

这样长此下去我越来越痛苦,甚至没有了情绪。很多人都觉得我活得僵硬死板,这都源于小时候我被有条件对待,懂事了父母就奖赏我,不懂事就冷落责备我,所以我潜意识形成了“应该思维”。

但这些都严重限制了我的创新,其实我有很多想法,都是因为这些僵硬思维让我失去很多机会。

还有你要知道,理智化的人都是为了防御过强的情绪感受,但事实却是没人能把情绪消除,哪怕利用理智化防御也不行。

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提出一个问题:“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你知道吗?”

这一问话传递出了孔乙己的情感隔离,他借助自己读进去的书,构建起“读书人”的特殊优越身份感,以“理智化”的防御来抵御自己真实处境中的窘迫与孤独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懂事,我们需要爱

那些太乖的孩子被爱的有条件,所以更需要无条件的爱。

一个人只有先被爱才能爱人,这是太多经验和实验研究的成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1
其实也没有这样的说法,孩子最后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还是和教育方式和周围的环境有关,在叛逆期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好好的引导,才能够避免让孩子误入歧途。
第2个回答  2021-01-21
因为这样的孩子小时候没有叛逆过,所以他的情绪很多都积压在心里,那么大了以后就会很逆反了。
第3个回答  2021-01-21
因为小的时候孩子听父母的话听惯了,长大之后就可能不想再听父母的话了,比较容易叛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