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昏君做到勤政爱民的好君主,商朝太甲经历了什么?

如题所述

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皇帝,有的名垂千古,而有的则遗臭万年令世人唾弃。在历史上有昏庸无能的皇帝,也有勤政爱民的君王。而今天我们来说的是商汤时期的一位君王,这位君王早期昏庸荒淫,但最后却做到了勤政爱民,人人称赞的好君王。这位君王便是太甲。

太甲是商朝的第四代君王,也是开朝君王商汤的嫡长孙,更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从昏庸无道的君王转变成勤政明君的帝王,他是在自己的叔父仲壬去世后才继承了商朝第四代皇位。太甲刚登上皇位时由四朝元老伊尹辅助在侧。伊尹在辅佐太甲时期经常写文章来教导太甲遵循祖先的制度,不可任性妄为应努力成为一名深受爱戴的君王,在太甲继位的前两年他政治平平,可以说在政绩上还算过得去,并没有出现什么张狂的行为。

可是到了第三年太甲便露出了他的本性,他开始变得昏庸无道,虐待百姓。不仅如此他还肆意发号施令,沉溺于犬马声色之中,并导致朝政混乱,百姓无法安宁;而且还使汤所制定的法律被破坏掉。

太甲所做的一切伊尹全都尽收眼底,在伊尹看来太甲的行为简直令人发指。于是,伊尹便对太甲进行劝导,希望太甲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可是太甲并不愿意听从伊尹的劝说继续肆意妄为,为了让太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伊尹便将太甲流放到桐宫附近居住,桐宫是商朝君王墓地的所在地,伊尹让其在此思过反省。

太甲在墓地思过时遇到了一位在此地守墓的老人,这位老人听说太甲是因为自己违反了祖宗法制才被流放至此的,于是老人将当年汤的英明事迹告诉了太甲,听了汤伟大功绩之后这让太甲羞愧不已,同时又向往和平的国家。听到这些太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发誓一定要成为一名贤明的君王。

在这三年之中伊尹一直观察着太甲的变化,当太甲真正能够胜任君王的位置时便将太甲迎接回了毫城,重新赋予他最高的权利。回到宫中的太甲依旧把祖父当成自己的榜样,做事情也变得井井有条,雷厉风行了,并且绝不允许自己再违反祖制和朝廷律法的事情发生。

不仅如此,他一改往日不良风气,选贤举能,重用有才能的大臣,真正的让自己成为了人人爱戴的贤良君主。在太甲的治理下商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阶段,这让一切都看在眼里的伊尹感到十分欣慰,还因此为太甲创作了一篇文章名为《太甲训》来表扬他,全国人民还称太甲为“太宗”。

自古以来很少有皇帝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去改正的,而太甲却是一个例外。在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即使真的有一些皇帝知道自己的错误而真正去改正的却少之又少;即便遇到了像伊尹这样敢于谏言的臣子,恐怕下场会十分凄惨,不得善终的。

因为在统治者眼里拥有最高权力的是没有错误的,即便有也是底下人的错误。俗语有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也因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变坏容易,但由坏变好并非是容易之事,大多也只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特点。历史上昏君大多如此,而像太甲这样能够彻底醒悟是非常令人感慨的。

结语:太甲之所以能够改变也离不开当时的政治制度,当时的制度只要君王做得不好众人是有随时将他推下台的权力的,再加上太甲有恻隐之心,懂得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与四朝元老伊尹的帮助相辅相成,太甲的成就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而伊尹这个最忠心的臣子能够在君王最昏庸的时候跳出来及时帮助太甲,将其拉回正轨上去,可谓是一代明相。当然,也并非人人都如此,例如屈原,无论屈原怎样劝说楚王,楚王依然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终导致楚国灭亡。由此看来,只有君王一条心才能将国家治理好,太甲和伊尹正是如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29

太甲是商朝的第四代君王,是商汤的嫡长孙子。

作为一代商王,太甲其实有着相当波折的人生经历,在变得勤政爱民之前,太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根据《史记》的《殷本纪》记载,太甲在刚刚继位的三年里、不明是非、残酷暴虐,还不遵守商汤留下的法度、失德败行。

不过,之后的太甲又逐渐变成了一个贤明的君主。那么,太甲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从昏君变成了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君主?对于此事,我整理和分析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被老臣伊尹流放到了桐宫

根据《史记集解》记载,由于继位的太甲不尊商汤留下的善政与法度,曾经辅佐商汤立下灭夏之功的伊尹,决定以老臣的身份将他流放到桐宫。所谓桐宫就是埋葬商汤的地方,也是商王们的离宫。在《史记》看来,伊尹把太甲流放到桐宫就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行为,主要目的还是想让太甲每天面对商汤的陵寝,反思自己三年来的错误。

虽然桐宫是离宫,并不是什么监狱,但是太甲还是感受到了前几任商王的遗志和自己的错误。根据《史记》记载,太甲被流放之后,伊尹做了摄政,经常接受各方国部落的首领的朝拜。人情凉薄如水,太甲一朝失势,诸侯们立刻朝拜摄政伊尹,真的全然忘了商王太甲在桐宫。

在世态炎凉的冲击下,太甲慢慢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个昏君?在桐宫的日子里,他经常做的就是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经过了三年的反和自责,太甲逐渐改变了原来的不妥之处。看到太甲在思想上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伊尹也感到高兴,最终决定迎回太甲,让太甲自己处理政务。复政之后的太甲非常注意修习自己的德行,于是各方国部落首领纷纷归附商朝,百姓们的生活也变得好了起来。

 

第二种情况:遭遇宫廷政变,被伊尹流放

虽然《史记》记载,迎回太甲的伊尹一直活到了商王沃丁时期,死后还被隆重地安葬在了亳地。但是,后来的《竹书纪年》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故事。

《竹书纪年》记载,伊尹并不是摄政,而是废掉了商王太甲之后自己当了商王。太甲在桐宫的流放生活也绝不是在悔过反思,而是在悄悄培植自己的力量,打算除掉伊尹而复仇。在《竹书纪年》记载的故事中,伊尹最后的下场非常悲惨。带领兵马的太甲从桐宫偷偷跑出来之后,就立刻杀掉了夺位的伊尹。伊尹死后,天空顿生异象,连着起了三天大雾。

《竹书纪年》里的太甲恢复自己的权力之后,为了安抚伊尹的势力,聘用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为身边大臣,把伊尹留下的田地和房子一分为二交给了他们。《竹书纪年》中的太甲经过了一番宫廷政变之后,逐渐锻炼出了铁血的手腕。也许是为了不再丢掉王位,复政之后的太甲多次发挥自己的神权,曾在太庙举办祭祀祖先的大典以及祭祀四方神明的活动。此后,太甲重视民生、勤政爱民,地位逐渐稳固,成为了人们心目中地位非常尊崇的商王。

 

第三种说法:苦口婆心的劝导和奋发自强的改变

无论是《史记》还是《竹书纪年》,它们所记载的太甲从昏君化身勤政爱民的君主,都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或者军事斗争。与这些史料不同,《尚书》为解释太甲从昏君变成好君主的过程提供了另一种更加生活化的可能。

在《尚书》的《太甲》三篇中,伊尹不再是恨铁不成钢的摄政,也不是妄图自立的权臣,全然是一个有些唠叨的老臣形象。《尚书》记载的太甲,在继位之初也不是残暴不明的昏君或者被人赶下台的弱君,而是一个不听老臣劝告的坏小孩。

根据《尚书》记载,刚继位三年的太甲对商汤留下的法度非常不满,想要按照自己的法度行事。于是老臣伊尹就多次举商汤立业、夏朝灭亡的例子来规劝太甲。谁知道劝了三次,太甲还是不听,无奈的伊尹只好修建桐宫,让太甲居住在那反思过错。

 

正如伊尹估计的差不多,太甲面对着桐宫这个忧伤的环境,他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复政之后的太甲一看到伊尹,就自称小子,将伊尹尊为老师,并检讨了自己的罪过。

面对伊尹,太甲主要总结了自己的三条罪过,分别是放纵欲望、破坏法度以及破坏礼制。发现太甲改过了,伊尹觉得非常欣慰,随后又向太甲告诫了一番。伊尹的劝谏让太甲非常感动,在伊尹的鼓励和自己的自强下,太甲最终慢慢变成了一个勤政爱民的君主。

 

无论是《史记》中的看透诸侯的凉薄、《竹书纪年》中的铁腕复辟,还是《尚书》中的尊师改过,都为我们解释太甲的改变提供了理论依据。不过,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太甲的结局都是差不多的。根据《史记》和《皇览》记载,太甲最后被尊为太宗,埋葬在了历山。也正是因为勤政爱民的特点与地位的尊崇,他才被武乙等后代商王当作不可冒犯的存在。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2个回答  2022-01-04
在太甲继位前两年还好,后面就开始贪图享乐暴虐成性。在太甲胡作非为时,伊尹看不过去了,将太甲放逐到商汤墓地三年。后来伊尹看太甲有所悔改就又接回来继续做皇帝。
第3个回答  2022-01-05
经历了很多事情,这个人在有了成就之后就开始选择放纵自己,后来他觉得这样做不对,又开始重新振作起来治理国家。
第4个回答  2022-01-05
被放逐到桐宫与祖父的坟墓朝夕相伴,在桐宫受到守墓人的教育,最终改过自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