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佳作|《蔡澜说美食:学会浅尝二字》:吃,会吃,吃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文|驿路奇奇

香港“四大才子”,各个才华横溢、出手不凡,其中,已故的金庸和依旧仍在世的倪匡擅长写武侠,而蔡澜和黄沾,一个以美食家为大众熟知,另一个在音乐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私下里,四个人感情很好,是可以一起喝酒、吃饭、说知心话的朋友。正因如此,这本《蔡澜说美食:学会浅尝二字》由金庸作序、倪匡作跋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庸在字里行间对蔡澜满是赞许和钦佩,深感他的 豁达乐观 远非自己能及。而倪匡,则为蔡澜的 才华 折服,深感从电影人到美食家、鉴赏家等等,一系列数不过来的头衔,各个属实,绝无虚发,同时也为其在艺术领域执着追寻的那份 真 而动容。

翻开目录,分明是层层深入的写法,尽管笔触闲适散漫,但依然能从中看出从饮食观到人生观的逐层深入:学会 浅尝 二字,追求“ 究极 ”二字→日本料理极具观赏性、讲究 平静、优雅、平和 → 尽量地 学习和经历 ,尽量地 吃好东西 ,人生就比较 美好 一些。

其中,关于日本饮食文化的章节,占据了书中内容的大部。不仅仅是第二部分单独提出,其他的篇章里,关于日本饮食,特别是关于鱼虾等海鲜类食物的饮食知识普及,原味食材如何食用才能保鲜,特色食材优质与劣质的区分,比如天妇罗,作为日本料理至高境界的代言,价高者自有一番道理,不仅是口感的不同,就连纸上有油与否,呈现出来的效果都是不同的。

蔡澜早年在日本留学,又多次前往日本探索美食,多说一些当地的饮食文化也是理所应当的。回顾起曾经起来,不仅仅落在食物餐具之上,更多的时候,是落在回忆中,在那些过往的人情冷暖中,体味的悲世间的悲欢。比如,不计成本去寻求原料,冒着赔本风险保证食材绝对新鲜、优质的靠谱老板;态度略显强硬、却总能给食客专业用餐建议的老板娘;还有凭借记忆,在异国他乡和朋友们包的那顿饺子,每一个回想起来都格外温馨。

老先生生得一副慈眉善目,在书里的形象也总是潇潇洒洒。

他时而化身一个旁观者,冷眼去看人看事,或者调皮地从第三者的角度给自己设问,告诉我们吃什么更有营养,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食家”,怎样喝茶才正确,他还说 这世上没有吃吃喝喝解决不了的事 。

更多的时候,他是生活的亲历者,告诉我们要吃好一点, 今天比昨天吃得好 ,才对得起自己,不然这世上好吃的东西总也吃不完,但也会说难找的食材就不要过分追求, 把普通食物做出高级的味道更是一种艺术 。

难怪他说, 有灵性的人,从食物中也能悟出道理 。我记得有一首歌里唱:蛋炒饭,最简单也最困难。大道至简,那是一种境界,而这本书越往后看,我越能明白,蔡澜就是这种有境界的人,他知道 做一个有趣的人才是对生命的尊重,保持一颗好奇心才更容易发现这世间的美好 。

想起吃盒饭的日子,那是他作为电影人的过去,走下台来,培养美食相关的兴趣,成就了他的 另一种人生 。而点外卖,又让他悟到当年有盒饭吃,代表还可以开工,生活还可以继续,而今觉得那代表着一种 积极向上 的希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蔡澜的 饮食口味和处事观念也慢慢变得简单起来 ,白米饭是最爱。当年轻人遇到困惑时,也会说一句,虽然不健康的食物影响身体状况,但是心理健康, 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更重要 。由此, 偶尔的放纵不仅过瘾,也可称之为是清福 。

浅尝,看起来是什么都吃一点,可是也在岁月流逝间慢慢择选,到后来只留下那些真正向往的,也许未必贵,但一定是可以称之为美食的一类。所谓吃,会吃,吃好,大概能够概括蔡澜先生关于吃的这番体悟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