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思考

如题所述

在此书中,名教师在课堂教学领域中注重学法指导,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千谋百话,乐学善学”,一改以往教师为提问主体的状况,由学生自己质疑后进行探究式学习,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程度,以及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指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气息。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往往是求知者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蓄,是主动的、新颖的、独特的,是个性感知的厣示,是智慧火花的展示。而解决问题是被动的,它的新颖性、独特性、个性化相对弱些。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我觉得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问:  一、抓住关键,发现问题  1.课题:文题即文眼,作者在标题的选定上都颇费了一番心思,有的还几次易题,为什么最终定下这个标题,自有妙处可言。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何易题为《万紫千红的花》,《母亲的回忆》为何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2.线索:“一线串珠式”的文章结构显得非常严谨,那么找出体现线索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结构安排。如《荔枝蜜》的线索是“厌、爱、赞、变”二、点出矛盾,凸显问题  1.用词上的矛盾。如,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中,有的学生发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提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学生们通过思索了解:“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形看,他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两个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冷漠。    2.人物心理上的矛盾。如《卖炭翁》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复杂心理。  三、思考疑难,解决问题  读书贵有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发问,自是理所当然。还可对已成定论的观点、见解持“怀疑态度”。如韩愈在《马说》中的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越俎代疱,更不能撒手放羊,它是一个需要师生双方配合的过程,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示范作用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讲解本身就是一个展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绝好范本。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深挖教材、透析教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转换成自己的能力。当然,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素质,反应需敏捷、灵活,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情况。  2、鼓励作用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尊重并肯定他们产生的新奇见解。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再进行梳理、归纳、加工,作出评价,对好的问题提出表扬,欠佳的给出修改建议,学生自会慢慢领会提问的技巧。  3、调控作用  教师可有意设置一些“漏洞”,循循善诱,培养他们的发现意识;有的学生提问深度不够,教师可以紧抓这一契机,“穷追不舍”,帮助他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遇到“山重水复”的困境,教师可略加点拨,助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可以提高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教学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才能使学生逐渐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质疑问难,不仅是对旧知识缺陷的挑战,也是新知识产生的萌芽。可以说,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