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主要是问问大家它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故事?还有结局的时候,两个老爷爷有什么意义?

从第一次远征,英军邀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开始到退回云南的大撤退,再到第二次远征的大反攻,演员们出色的演绎那段悲壮的历史,剧中士兵的军装 武器 人们的精神状态都真真切切的反映那时那地的情形。剧中描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一段发生在缅甸的中国军队和英美国军队失败的合作,由于当时的协调和战略的不同,再加上错误指挥,造成了第一次远征的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日本军队的追击 杀戮,热带原始森林中的隐形杀手,没有统一指挥,缺粮少药,几万士兵把年轻的生命留在异国他乡,但是坚定的回家的信念,让多半的士兵回到了云南,并在云南重新整编,为第二次远征作准备的过程。这是近年来内地影视剧,第一次正面的 公正 客观的反映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给那些把生命和热血献给抗战的先烈们迟来的证明,是对真实历史的真实的演绎,没有加入任何政治的成分,甚至我们在整个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见过任何一位“染红“的军人,最多只见过进步青年,过去游击队员几乎代表共参党,但是这次代表的却是爱国抗日的民间武装,大概只有这样的一句“国军兄弟你们保重,把武器留给我们一些.”让我们隐约的感到似乎不同,但也仅仅是不同,所有的表演机会都留给国军将士。龙团长的兵痞子们身经数次生与死的洗礼,战争已经让这些年轻人变得古怪,他们用刻薄的语言来表达失去战友的痛苦,用疯子似的胡闹来面对死亡,靠戏弄战友来取乐,用揭别人的伤疤来安慰自己,但是当敌人来的时候,他们从不缺乏勇气,绝不会丢下自己的战友,胸中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从来不会失去对生命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简单的理想,平淡的外表,这与我们在地雷战和地道战那些革命前辈的形象格格不入,现实中的一些普通的民族英雄,让我感觉到战争中的英雄其实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离我们很近,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没有了党派的分别,只用共同的敌人,公正的反映历史。已经被观众认可的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的强大演职阵容,国内战争影片少见的好莱坞式的打斗 近战场面,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作为军迷我尤其注意但此剧在武器方面的细节处理。抗战时期著名武器此剧中都出现了,而且每一种武器的特点 如何使用都被完美的表现出来,比如捷克式轻机枪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这款抗战时中国军队使用最多的火力支援武器,从龙团长端着出场,后来迷龙使用它在守卫飞机场的时候,他换枪管的动作,还有豆饼背一个箱子给他作助手,这样的场面在过去的影视剧中根本就没见过,先说说捷克式轻机枪的特点,他的枪管可以更换,而且非常简单,这样可以避免枪管过热而不能使用的问题,此款枪械的自重很大,所以机枪手携带不了太多的弹夹,必须要有一个副手拿弹夹和备用枪管。在这部影片里这些细节都被刻画出来。还有就是龙团长的两件武器,英国李式步枪和毛瑟自动手枪,先说英国李式半自动步枪,它的最大的优势是不用每一次发射都需要拉动枪栓的,这在那时候是非常先进的,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根本就比不了,所以龙文章一直带着他。再说德制7.65毫米的毛瑟自动手枪,可单发和联射,它的木制枪盒可以和枪把相连,作为枪托使用以防止联射时的抖动,是一把完美的微型冲锋手枪,现代的微型冲锋枪的功能也未必就比它强,不要忘记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是非自动的,每次都要拉枪栓的,在近战的时候谁有这把枪,它就是杀人魔王了。再有德制的这种手枪做工精细,简直就是工艺品,士兵缴获了是要作为礼品上缴的。所以在整个团剧中只有龙文章佩戴过这种手枪。我想也是烦了认为他是团长的一个原因。相信在川军团里也未必有几把德制7.56毫米的毛瑟自动手枪。也许要提一下龙文章出场时挨不辣的那一枪,不辣用的是缴获的三八式步枪,直接贯穿龙团长的左肩,而龙文章简单包扎以后就没有问题了,这就是三八式步枪的最显著的特征,三八式步枪是小口径非自动步枪,优点是性能稳定 射程远 初速高,穿透力强,缺点是威力小 射数慢,子弹击中人体只能是一个洞,不击中要害是不会造成战斗减员的,这些都在树堡的争夺战中表现的很好,日军无法造成对突击队的有效杀伤,近战中日军没有92重机枪的掩护就是活靶子,三八式步枪无法提供足够的突击火力,只能在突击队的美制武器的枪口下一排一排的倒下,却始终无法突进树堡,这件武器的水平一般,甚至可以用落后来形容,战争不仅需要勇气和战略,更需要先进的武器。要是当时不辣用的不是三八式步枪,而是中国部队的中正式步枪,那龙文章必死无疑。不过也有一些不太理解的地方,我个人感觉就是为什么虞师长只给龙团长一个少校的军衔,阿熙是少校营长啊,即使是付团长他俩也不应该是一样的军衔。还有就是既然已经是穿军团了,这个团里就有三个领导,少校团长 付团长,还有中尉副官烦了,川军团再没有其他的领导了,若大的一个团就有三个领导,应该是一个失误的。《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很优秀的影片,它预示着中国的战争影片正在走向理性 走向市场,反映真实的故事情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3
这电视很好看,比那些垃圾爱情偶像剧好看多了
第2个回答  2019-01-06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小说看完了,感觉小说比电视剧要好,逻辑性,深度上都是,甚至可以说和电视剧想要表达的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内涵。当然是从网上下来看的,真的还不错。越到最后,越感觉是作者继袁朗之后又塑造了一个完人的形象。
死啦死啦和虞啸卿有相像的地方,就是作为军人的牺牲精神,但两个人从本质上是不同的。死啦死啦归根结底是草根,而虞啸卿不是,所以,二人在对生命的珍惜程度上,尤其是对别人生命的珍惜程度上有天壤之别。虞啸卿是天之骄子,天降大任型的,他应该是不怕牺牲自己的,同时也觉得别人的牺牲是天经地义的。而死啦死啦则不然,也许是缘于他的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特殊的职业背景,颠沛流离,历尽沧桑,对于亡故的人,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于生命,他有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在他看来,没有谁应该为了死而死,一定意义上来说,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珍惜
和尊重的。
可以说,死啦死啦有一种特别朴素而务实的人本主义观点。死啦死啦让我感动的两个举动,一个是在虞啸卿的团部受审的时候,说的那些话;第二个是小说里才有的情节,迷龙被赐死后,死啦死啦一次次去迷龙的家里,明知道上官戒慈在茶里面下了老鼠药,还是喝下去,然后出来以后再痛苦地呕吐和洗胃,然后再去喝,再吐,再喝,再吐。直到看到上官戒慈一点点地走出失去迷龙的阴影,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念。他是以这种自戕的方式来希望得到上官戒慈的原谅。其实,这也是对生命的珍惜,逝者已逝,生者在记挂逝者的同时,还要继续好好的生活下去,这也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最后,死啦死啦拒绝北上而要求西进去跟残余的日军作战。在我的理解中,他是觉得自己的炮灰团的牺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更多人更好的活着。
虞啸卿是爱好战争的,一开始,仅仅如此,比起那些无所事事的庸人而言,他是积极的,但在唐基的熏陶下,他也变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当他终于也变成了唐基的时候,他的部下的牺牲就变得很没有价值了,至少对于牺牲的个体而言是无价值的。不再是生死兄弟甚至是知己了,而是真正的炮灰。
我想,这部小说,想表达的还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的反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在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时,是需要牺牲的,必须牺牲的,牺牲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如果战争沦为了某些人利益获取的工具,那是否值得战争,是否值得牺牲就要好好思量了。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剧情介绍

时间回转到1942年,中国大地正深陷于抗日战争的苦难之中,各地军民的反抗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60年前从红土高原延伸出了这样一条条抗战生命线,它们构筑了高原新的脊梁。中国军民如何前仆后继地浴血奋战消灭日寇保卫抗战生命线的真实历史故事。
  1942年,中国大地正深陷于抗日战争的苦难之中,各地军民的反抗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
  在一个离中缅边境不远叫作禅达的地方,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甚至是不同政见的溃兵和百姓,因为种种命运际遇的原因而相会于此:北平人孟烦了、军医郝兽医、湖南兵不辣、上海军官阿译、东北佬迷龙、豆饼、要麻、蛇屁股、康丫、川妹子小醉……战争的苦难和身体的伤病让他们过着绝望的日子,他们互相厌憎又相依为命,不饿死不病死成为他们每天生存的最高目标。为了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别无选择的他们不得不摒弃前仇、恩怨、偏见、狭隘而团结一致组成一支小分队,在现实的困境中他们认识到了民族存亡的大义,于是义无返顾共同投入到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捍卫尊严、为抗战胜利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正义斗争中,用血肉之躯书写一曲曲铁血卫国的悲壮战歌!
  一场战役过后小分队死伤惨重,硝烟弥漫中突然闯进一人,这个用诡计杀死了在仓库外封杀的五个日本兵的诡异男人自称是川军团副团长龙文章!回到禅达,龙文章被宪兵逮捕,原来他不是什么团长,只是一个在团副死后摘了团副军衔给自己挂上的中尉。其他人被关在收容站,就在众人揣测身世极端坎坷的龙文章已经被枪毙之际,传来新师长虞啸卿正式任命龙文章为团长的消息……
  在和日军凭怒江对峙的时刻,绝地求生的他们邂逅了一个有红色倾向的学生,龙文章和他相见恨晚,在理想与灵魂的辩论中面红耳赤…最后龙文章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太老,他们太年青……
  不久,龙文章拉出一支十三人突击队从红色学生说过的一处没被日军监控的湾流通过怒江去铜钹救回孟烦了的双亲。日占区的疮痍让众人觉得满心罪过,而龙文章把他所谓的搭救变成了一场渡江侦察,期间邂逅了一支共产党游击队,曾经和龙文章辩论的红色学生已经是共产党员……突击队成功撤回东岸,共产党游击队为了不让日军发现那条过江通道而全军覆没……
  虞啸卿正在准备一场大规模的渡江攻势,打算拿下已成心腹之患的南天门,一年多来日军已经把整座山改造成了庞大的堡垒,而以炮灰团从江那边得来的经验,这样的攻势一定是必败。龙文章力止,虞啸卿给他半个月时间去寻找放弃攻击的证据。龙文章和孟烦了被迫出没西岸,在日军眼皮底下绘制南天门工事图。在龙文章收集不可攻击的证据时,同样找到了攻下南天门的方法,但他无法说出“那个极其惨烈的方法”,因为他爱惜这个被戏称为炮灰团的每个人的性命,他心里清楚,“那个极其惨烈的方法”将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场战争,一场从此将炮灰团深深烙在历史长轴上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死亡之战……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主旋律题材作品,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各地军民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承受战争苦难的历史全景图,突出了中国军民的民族大义和豪迈正气,其惨烈残酷、其艰苦卓绝、其无与伦比的历史真实度与深刻的历史存在感,将令每一个观看此剧的观众再一次地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