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题所述

寒假思考题:不过,如果今天忽然地去问他们,多半他们咪咪笑着,一时也不能很完整地说出答案来。我猜想,在很多时候,他们没有去问自己这个问题,他们习惯了听着老师讲课,然后听着老师布置作业,然后完成这些作业,或认真,或潦草,总之得完成,最后,祈祷着能够得到一个好的考分,便可以在父母地方邀功请赏,至少交差。但如果真的,你耐心地,诚恳地,请他们谈谈自己喜欢怎么样的老师,我想,慢慢地,他们一定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想。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如一头狮子,从小被拴在羊圈里当做一只羊来养,它们以为自己就是羊呢,要恢复狮子也有一个觉醒的过程。比喻不知是否妥当,呵呵。我希望,他们知道我不知道的东西,能够在我的眼前打开一扇扇新的窗口。他们看过我看过的书,偶尔大家可以谈谈感想,最好有一些共鸣。他们更应该看过很多,注意,不是一两本,而是很多,我没有看过的书,这样就可以给我推荐好的书,而我读了的确能够从中受益。他们应该对人生和社会,有更深入浅出的认识,在我觉得迷茫的时候,能够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却不会愚弄我,而是从爱的角度出发,指点迷津,让我获得更好的成长。教师的最高责任不就是促进人的成长吗?迄今为止,我最欣赏的是费洛姆的理论。按照费洛姆的理论,爱,是一种技术活儿,爱,是可以学习,也可以操作的。爱的第一步,是认识。认识,也就是了解。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在通俗的想法中,爱常常被理解成一种强烈的感情,所谓的爱恨情仇;爱之深,恨之切;爱和牙齿一样,无法自拔,诸如此类。其实吧,这些都不过是自己的情绪,对于被爱的对方,并没有多少益处。比如,一个母亲,觉得对孩子的爱,到达了要死要活的地步,但是,孩子不按照她的意思行动,她于是恨死。恨铁不成钢,便是这样产生的吧?教师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有时还被认为,这种恨是对学生的爱的表现,这真是误解。对于学生的爱,第一步,是要去了解他们。我们知道,要做好很多事情,都需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农民种田,要了解土地和庄稼的情况。工人制造产品,要了解机器,了解材料的特点。而教师,面对的是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多么精密的一种仪器!教师怎么可以不了解人,而去开展教育人的工作呢?更何况,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工程师更应该了解学生,大概要能够抵达学生的灵魂深处,才配担当这个美誉。我想,我离这个境界太遥远了。这里,也就谈谈自己对于教育的一种理想吧。事实上,我对于自己的灵魂不知有多少了解。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了解自己,并至他人,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因此,我们在师范时,读过一些心理学,应该就是要帮助我们了解人的。心理学诞生以来,也才一百多年的时间,但它的的确确帮助我们人类加快了认识自身的步伐。但,我们读师范的时候,念的那一本心理学,实在太理论化,也太基础。当我们面对这么一大群闹哄哄的小孩子时,大概会觉得,了解他们的内心,真是无从下手啊。不过,只要有心,慢慢地,通过观察,谈话,调查,我们一定能够了解到一些的。但是,了解了,就是爱么?就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么?大家知道,我们也可以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因为知道了他的弱点而去控制他,利用他,甚至击溃他,是不是?那么,接着往前走。爱学生的第二步,就是尊重。说一声尊重容易,做起来却是千疮百孔。我觉得自己一直就是在迷茫中摸索,只有一点点粗浅模糊的认识。第一点想法,尊重,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强加给学生。例如那种,我认为这是好的,你也得认为这是好的,并接受,这就是专制,而不是尊重。对于这一点,从前我一直不理解,总觉得,老师总比学生懂一点吧?我们教给学生的,难道不都是对的,好的?好的东西,学生难道不应该全盘接受?现在,我已经认识到,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体验的过程,更要尊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应该是创新力量的最初动力。第二点想法,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一个人有选择的自主权,才是独立自主的人。如果,父母老师,都替孩子们作了选择,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生命主体的感觉都被剥夺了,做什么,都不是他们的意思,他们也不会很好地负起责任来,最后不是彻底叛逆,就是沦为一个受人摆布的木偶。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定性为,家长或者老师,杀死了孩子的生命。听来有些恐怖,但道理是引人深思的。当一个生命体诞生,来到这个世界,他一定是带着十二分的热情的。他应该有自主探索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并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这个世界的权力。也许道路曲折辛苦,但他会为此而感到欣喜,感到生命的激情和人生的希望。所以,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才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不管这个自己是好的,或者差的,但他至少成为了自己。而我认为,真正的自己,是没有好或者差的。我们很多人,也许在一种很差的环境中,已经不再认识自己了,而是成为了一个环境产物,由此才有好的,差的,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被评价,被鉴别,被分类,被赋予价值,被出售。因为迷失了真正的自己,所谓的人,才需要那些外在的东西去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且要不断地证明,不断地证明。也许,所谓的欲壑难填,贪得无厌,心理基础就是基于此?没有证明的那一刻,人似乎就会陷入空虚,陷入失败,陷入无意义感。非常奇怪的论调,大概我没有很好地表达清楚。但我想到,一个成人,有很大的权力,或赚了很多钱,或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了名人等等。这些所谓的功成名就,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种可以有更广范围内作出选择的境界。权力很大,就是可以做主,做出选择,可以按照正确的方式,来建造这个世界。比如胡锦涛先生,就可以举着大旗带领全国人民去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我,就只能在正月十五的早上,在规定的时间里,去学校上班,坐在别人设计的办公桌边,按照别人既定的方式,开始工作,别无选择,至少目前看起来,别无更好的选择。大富翁可以选择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吃什么或者不吃什么,观光美国或者观光法国。而一个月薪800的人,可供选择的就少了。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终极一生,奋斗的就是多一点自由的选择?这是我迷惑中的一点猜想。再回到学生身上,咱们学校在低段设置了选修课,从前也搞过选择性教育的课题,我想,这些理念和做法都是很好的。但是,似乎总会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形成了前进道路中的阻碍吧?所以最终,学生们可供选择的还是少之又少,殊途同归的重要一点,大约还是落在考分上。说起这个,有人总是怪罪高考,痛陈高考的种种罪恶。但是,我认为,高考还是比较公平合理的一种选拔制度。关键是人们,自己的思想观念,不够开放,不够先进。总是盲目地要去跟别人拼高考,好像不考入什么什么大学,人生就被毁灭在萌芽状态。其实,这种观念,才是真正毁灭了无数人的美好人生于萌芽状态。不是读书的料,也偏逼着他做读书的料,结果,别的料也没取成,连带眼睛、身体,都被搞坏。我想,给予学生励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尊重他们,并不是说,就让他们漫无目的地自由选择。但教育和引导,绝对不是简单的强制和逼迫,也不是以我的价值观来塑造你,你才是好的。说一句尊重学生,其实是非常非常难的事。中间要付出的努力,远比专制的管制要多得多,但是,只有以尊重为基石,才有可能教育学生从内心里出发,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教育思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细想,这样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教育。聪明的犹太人说,世上难事有两件,第一件是让别人把钱从口袋里掏给你,第二件就是把你的思想灌入到别人的脑袋里。我想成功的教育,好的老师,就是善于让学生接受好的思想。学生,在接受这种好思想的时候,也必定是喜欢这个老师的。尊重学生,能够帮助学生看清自己的真实的样子,一个倍受尊重的学生,才会成长为一个真正自信的人。要不然,哪怕是靠成绩和奖状堆积出来的自我,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迷失,就会崩溃。也不乏曾经无比优秀的孩子,就此走上轻生的道路。有的人冷漠地说,这些心理脆弱的人,就是会被社会淘汰的,要跳楼的,总要跳楼的。这样说,真的太残酷了。他们中有些人,原先那么聪明乖巧优秀,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被教育成自己真正的样子。他们靠许多成绩来构建了一个虚幻的自我,当成功的光环消失的时候,他们找不到一丝存在的价值,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完了。死,似乎是必然的了。或者说,他们其实早就死了在没有尊重的世界里,生命是会被扼杀的,头里已经说过了。爱学生的第三步,是关心。爱学生的第四步,是促进他的成长发展。今天在这里不详细展开了。在漫长的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常常回想起读师范时候,教育学老师的一句话:很多老师,到了工作岗位上,年复一年做着重复的工作,最多只成为一个熟练劳动者。我总是想,我或者应该努力去突破这个熟练劳动者的身份,而尝试去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为得到学生的喜欢,倒是其次的,为学生的成长做一点更有效的工作,才是更重要的责任。但我做得不够好,我将努力学习,用心探索,更多虚心地请教学生,努力做一个好的老师。当我写完这一些,回头看看,又有些许怀疑。是不是,这只是一个理想的种子?那么,就把它埋在希望的田里。有一天,当美丽的春天到来的时候,它就开始发芽成长。这个时候,对于学生来说,或许,作业少一点,而能帮助他们提高一点成绩,态度多多温和一些,而班级里井然有序地,乏味的训斥不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多一些,学生就够喜欢的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