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名字的由来?

如题所述

1 滁州市区乡镇名字的来历
乌衣镇 镇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17公里。距江苏省南京市42公里,津浦铁路纵贯其境,合浦、滁宁公路交汇其间,清流河由此通达滁河、长江,水陆交通便利,有皖东“南大门”之称。
  乌衣地名有二说:一说,东晋王导的金陵“乌衣望族”侨寄移居于此,多身着黑衣,百姓称之为乌衣。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旧有“古乌衣巷”木坊。一说,老街建于清流河畔,街道沿河弯曲,形似乌鱼,谐音“乌衣”。
  宋德佑二年(1276年),乌衣即有“滁阳首镇”之称。
  沙河镇 镇政府驻地位于滁城北15公里,因大沙河而得名。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形成集市。津浦铁路通轨后,建沙河车站,使之更为繁荣。
  章广镇 镇政府驻地位于市境西部,距滁城46公里。原名章官集。“章”、“官”系当地两姓,原居住灰堆集,因地势低洼,常被水淹,移居于此取名章官集。30年代改名章广集。抗日时期称章广乡,民国37年(1948年)与马厂合称章马乡,同年9月复为章广乡。1956年与马厂乡合并为马厂乡。1959年成立章广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章广乡,1985年改为章广镇。有古迹石马王何文辉墓等。旧有西方寺、三里庙、白云庵,今废。
  琅琊乡 因琅琊山而名,乡政府驻地三岔路,位于城南2公里。
  腰铺乡 古名仁义铺。清光绪《滁州志》记载:“蒲州人崔韬,投宿仁义铺,遇虎脱其皮变女,结为夫妇……”,后人据传闻称此为“妖铺”,谐音称腰铺。境内有薄阳城古遗址。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腰铺逢会期,远近农民云集于此,交易耕牛、农具等,成为习俗。
  大王乡 以大王郢村取名。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9公里,俗称十八里店。境内旧有“双城寺”,位于大王中村民小组,已圮。现存古银杏树1株,树围径3米,为市级文物保护物之一。林楼村有濮家墩——古文化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滁东乡 乡政府驻地五里庵,位于滁城东2.5公里。境内有皇道山、秦皇塘。据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昔秦始皇曾途经此山。该乡菱溪村有菱(荇)塘,因避讳吴王杨荇密改名。北宋欧阳修作《菱溪石记》,用“三牛曳菱溪石立于丰乐亭旁”。明尹梦璧作诗画“菱溪夜雨”,为滁州十二景之一。境内东风村三刘村民组,有古“闪州城遗址”。
  三官乡 旧有古庙“三官殿”,因以得名。乡政府驻地余冲,位于滁城北9公里。
  黄泥乡 乡内土壤黄瘠,岗地起伏,古称黄泥岗,因以得名。
  张浦营乡 据传,三国时张飞曾率兵在此扎过大营,故名张飞营,后演变为张浦营,乡因此得名。据清道光《来安县志》记载:张浦营原为集市,旧有金容宫1所。
  城郊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北郊9.5公里处的十二里头。新中国建立后,初为关山、山林、城西3乡(1956年山林乡并入关山乡),1959年成立城郊公社(1961年山林划出,1969年复并入),1983年改为城郊乡。乡境西部有“古清流关”遗址,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珠龙乡 原名济川铺,历史上为“九省通衢”的古驿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州守叶露新于此建“珠龙桥”,从此,济川铺改称珠龙桥,简称珠龙。
  曲亭乡 旧名曲亭店。《隋书》:清流县有曲亭山。因山而名。境内有皇甫山林场,占地面积8.67万亩,为著名的鹭鸟自然保护区。
  花山乡 乡政府驻地在滁城西南19.5公里。境内群山簇拥,状若花朵。据清光绪《滁州志》:花山瓒岏突兀,有如列萼。为滁州十二景之一,曰:“花山簇锦”。乡因花山得名。乡西南有花山溶洞,1985年列为琅琊山森林公园旅游景点。“龙蟠叠翠”,为滁州十二景之一。龙蟠,即花山乡龙蟠村。
  施集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25公里。因施姓人家开设糟坊,衍成集镇,旧称施家集,今名施集。抗日战争时期,为淮南津浦路西革命根据地之一。
  李集乡 旧名李都司营、李家集,因名李集。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西南29公里。
  常山乡 乡政府驻地大包,位于滁城西37公里。相传,元末红巾军将领常遇春起兵常山寨,后称此为“常山岭”,今名常山。
  皇甫乡 因皇甫山而名。皇甫山古名曲亭山,南唐时,皇甫晖屯兵于此,改称皇甫山。乡政府驻地大冒,位于滁城西北56公里。
  担子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9公里。相传,明朱元璋路经此地,见街道短窄狭小,象扁担,称此为担子街,因以为名。境内旧有高皇庙、大圣庵、玉皇庙等古迹,今废。

  汪郢乡 乡政府驻地位于滁城东南25公里。相传,山头有井,为汪姓占有,称“汪井”,后衍为村庄,因名汪郢。
  黄圩乡 乡政府位于滁城东南24公里。地处滁河北侧圩区,古时为大片沼泽地,名“燕子湖”。相传,朱元璋倡导垦植,曾派员治理此湖,筑圈成圩,获得丰收,朱元璋亲临庆贺,故称“皇庆圩”。后演变成“黄庆圩”和黄圩。1956年将吴港、贯龚2乡并入成立黄圩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6-21
  “滁”最早为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一带地区,古称“滁邑”,因有古滁水而名(今浊漳河)。商王朝时期,尧的孙子大由就被分封于古滁邑,其族被称为“滁黎”、“黎方”。到殷商晚期,大由的后裔传承之国被称为黎侯国,后被西伯侯所灭,周文王在先后戡灭了黎国、邗国(今河南沁阳)、崇国(今河南嵩县)等重要诸侯国,并将自己的国都自西岐迁于丰邑(今陕西长安)之后,“以周为氏”,构成了周族对商纣王都城的直接威胁。西周初期,黎侯国复又为周武王重设,仍由尧帝的后裔承位。传至西周春秋时期,已经多称该地区为“黎”,渐次淡漠了“滁”之称谓。
  滁州市辖区在南北朝以前并无建置,“滁州”的名称在隋朝正式出现,滁州的名字,很有可能与其境内的母亲河-滁河有关。滁州城古名“涂中”,而滁河古名为“涂水”。继隋朝“南谯州”更名“滁州”后,涂水也在唐朝更名为“滁河”,沿用迄今。
滁州最早为楚国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管辖。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十月癸酉,原侨置于今来安县城顿丘山上的顿丘县改治涂中镇(今滁州市区),置新昌郡,属徐州新昌郡顿丘县,这是今滁州市区建制之始。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迁郡、县(顿丘)治于涂中镇(今滁州市区)。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改新昌郡为永阳郡,并置南谯州(均治顿丘,今市区)。.隋开皇九年(589年)“滁州”之名正式出现。此后一千多年基本保持建置,管辖清流(今滁州市辖区)、全椒、来安三县。民国初年废为“滁县”,不再辖县。1949年滁县解放后,设立滁县专区,辖9县。1982年恢复“滁州”,称滁州市。1992年升级为地级市,辖2区2市4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2
“滁”最早为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一带地区,古称“滁邑”,因有古滁水而名(今浊漳河)。商王朝时期,尧的孙子大由就被分封于古滁邑,其族被称为“滁黎”、“黎方”。到殷商晚期,大由的后裔传承之国被称为黎侯国,后被西伯侯所灭,周文王在先后戡灭了黎国、邗国(今河南沁阳)、崇国(今河南嵩县)等重要诸侯国,并将自己的国都自西岐迁于丰邑(今陕西长安)之后,“以周为氏”,构成了周族对商纣王都城的直接威胁。西周初期,黎侯国复又为周武王重设,仍由尧帝的后裔承位。传至西周春秋时期,已经多称该地区为“黎”,渐次淡漠了“滁”之称谓。
  滁州市辖区在南北朝以前并无建置,“滁州”的名称在隋朝正式出现,滁州的名字,很有可能与其境内的母亲河-滁河有关。滁州城古名“涂中”,而滁河古名为“涂水”。继隋朝“南谯州”更名“滁州”后,涂水也在唐朝更名为“滁河”,沿用迄今。
第3个回答  2013-10-12
有滁河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