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详细�0�3

如题所述

在小学科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一、所谓分析数据是将收集的数据通过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其转化为信息,在科学课中通常用表格、线形图、柱状图帮助分析。关于如何画表格、线形图、柱状图,在小学数学课中已有教学。因此,如何画表格、线形图、柱状图不是我们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而是把它们作为工具,重点应放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探究科学问题上。在数据分析方面我重点强调如下几个方面: 1、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图。 引导学生读图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应明确该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学会从不同的图上获取不同的信息,明确曲线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代表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每一个合理的问题都必然有其突破口,只是有的关系表现的不明显;学生一下子无法找到,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学生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寻找突破口就成了关键。 3、培养学生分解和整合图的能力 分解图形是为了更好的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挖掘问题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分段来分析,问题简单化,明朗化,学生容易接受,但分解的图像只是更好的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要把分析后的问题内容加以整合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4、通过比较数据、学会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的任务是以揭示相关概念、规律、方法的内在联系为目标,运用尽可能简明、醒目、形象的形式,以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也即要将相关知识提纲挈领、加工重组、形成体系,使之由"繁而杂"变成"少而精",由"散而乱"结成"知识网,归纳总结要保证重点突出,能反映相关概念规律间的联系与区别,展现知识网络,并力求简明扼要。 5、分析数据,应从低年级抓起。 分析数据不应该只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事,而是从学生刚开始学习科学课时起。只不过学生刚刚学习科学课时让他们分析的数据是简单的,分析出的结果是浅显的,教师的指导是具体的。通常低、中年级以分析表格为主。 例如:分析某地某日(夏季)气温变化的数据 时间 (时) 6-8 8-10 10-12 12-14 14-16 16-18 气温 (摄氏度) 28 30 34 37 36 32 这张表中的数据是学生实际测量出来的,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还没学习过小数,因此表中的数据均为整数。通过这张表格学生 就可以分析出一天中气温最高、最低的时段,还能分析出气温变化的趋势等。 到了中高年级分析的数据相对复杂,而且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比较高,有时可以采取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更多的是引入线形图、柱状图帮助学生分析。举个例子,“磁铁各个部位的吸铁能力是否相同”实验记录单: 例 1 :“磁铁各个部位的吸铁能力是否相同”实验记录单 磁铁部位 A B C D E 第一次 7 2 0 2 6 第二次 6 2 0 2 7 第三次 5 2 0 2 5 平均数 6 2 0 2 6 像这类实验的数据搜集得比较多、比较凌乱,学生不便于分析,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整理的数据再去分析就容易了。 下面的数据表示的是某地区一年中每个月份的平均气温。 ( 1)请你利用此表的数据画出一年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 2)根据绘制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这个地区的气温变化特点。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10 7 10 15 20 27 30 32 27 25 18 12 这里的数据比较多,如果从表格中进行分析比较困难。这时可以指导学生绘制柱状图或者线形图。通过柱状图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这一地区一年中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还能够看出一年中这一地区平均气温的变化规律。 6、利用分析数据的环节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表达能力的强弱是通过反复的训练提高的,通过数据分析的环节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但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在这一环节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结合研究的问题、数据收集的过程以及所得到的结论,让学生完 整地进行叙述。例如:磁极的教学,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这样描述:我们研究的问题是“磁铁的各个部位吸铁的能力一样吗?”我们在条形磁铁上选择了五个点,分别在这五个点上悬挂曲别针,我们每个点悬挂三次,最后各个点悬挂曲别针的平均数分别为 6 、 2 、 0 、 2 、 6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磁铁的各个部位吸铁能力不同。通过实验我们还知道磁铁两端吸铁能力最强,中间最弱。 如果经常指导学生这样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高。需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达到这样的水平,也不是这样就是最高的目标,而是我们老师应有这样的意识,有这样的标准,对孩子借此这样去训练。 7、无论是表格、线形图,还是柱状图,一定要求学生力求美观、大方、精准。 关于对数据的分析我想就谈这么多,我们科学教师平时应翻阅一下小学数学教材,了解一些数学课是如何教学生收集、分析数据的。这样可为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数据分析过程的改进 数据分析过程的改进,用现在时髦的术语就是反思。在工作中,数据分析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讲,对数据的有效性的评估尤为重视。管理者通过数据分析过程的改 进,适时对数据以及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估,使数据分析更有效地为管理服务。在科学课教学中的数据分析过程的改进,一般情况下用得比较少,这是因为在教学中的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学生收集数据的过程也是在教师的关注下完成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一过程可以省略。我想是不是这样,教师应有这样的意识,即数据获取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是力求完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完美,需要不断改进这一过程。这样,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数据分析的问题,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应对数据分析的过程进行适时改进,以完善过程。教师有可能的话,还可设计类似的教学活动。 并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最后,要强调的是,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具体作业:设计一个小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分析数据的能力。活动要适合你所指导的年级和年龄的学生,要明确活动过程的导向目标,如“对——与——的相关数据进行解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