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简笔画

如题所述

目前世界上对儿童绘画阶段命名还不统一,一般把儿童、少年绘画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即“涂鸦期”(1.5一3岁)、“象征期”(3一5岁)、“意象期”(5一9岁)、“写实期”(9一15岁)。①不管怎样划分,笔者认为儿童在3一9岁这个由“象征”到“意象”阶段是儿童绘画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最能表现儿童个性、体现儿童情感、表达儿童对世界的看法的黄金时段。因此,真正的儿童画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Ⅰ.它必须是儿童亲自制作的;Ⅱ.它必须是儿童在生命开始阶段对世界的探索、尝试,表达整个生命尚未展开的天性,自发地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的作品;Ⅲ.它个性鲜明,不拘一格,没有成人的经验和眼光的“烙印”,“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没有任何清现成律,形成儿童画的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符合以上要素的儿童画真乃凤毛鳞角。笔者在十多年的美术教学中很少见到儿童直抒胸臆、个性鲜明、想象奇特的作品,更多见的是表现手法单一,成人化、公式化的“作品”。这种现状不能不令人忧虑,发人深思:是我们的儿童不会创造、不敢想象?我想责任不在儿童而在教育者,是我们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枯燥和一部分老师、家长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的影响,最终导致儿童创造力减弱,想象力枯萎的局面。鉴于此,笔者就儿童画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和急需改革的方向进行分析,以此抛砖引玉。    重要的是鼓励儿童大胆想象。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更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儿童是最富于幻想的,神奇的天体、地上的花草、树木、河流等等、-切都会令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然而使人忧虑的现状是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行教育方式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儿童都喜欢看动画片,看卡通式的故事书,他们都会被影视片、故事书中精彩的动画形象所吸引,这本是开发儿童想象力的极好的机会。可令人遗憾的是多数儿童的父母并不这么看,他们以保护孩子的视力和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控制孩子看动画故事片的时间和次数,再加上已经播出的中外动画片的艺术质量确实存在良萎不齐的现象,卡通人物形象普遍雷同,没有新意,这就使儿童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属于他们支配的时间里得不到想象的发挥。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模式:儿童在学校把思维“交给”了老师,在家里又把思维想象“交给”电视。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思维想象所剩无几,这就难免会出现前文所例举的表现“我的家园”的思维单一的作品。美术教育者应以引导为主,鼓励儿童大胆去想象、去创造,不能轻意否定儿童不合常规的想法,或动辄以“异想天开”、“白日做梦”、“胡编乱造”等带有明显贬义的话训斥儿童,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儿童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想象时,教育者应该学会倾听、充分肯定,不拿自己的观点去左右儿童或制约儿童。  鼓励儿童尝试用多种方法去创造。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笔者作为儿童的过来人,回想自己的儿童时代,可以说当时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次信任的目光,一种赞许的眼神都会使我信心倍增而终身难忘。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创造者,一张纸、一块布、一堆沙、几粒石子,甚至一根木棍,它们都会成为儿童创造的材料,引发儿童的创造兴趣。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儿童学画技能单一,如学国画的儿童有的不会画素描,学水彩画的儿童有的不会版画:为数不少的儿童在老师和家长的授意下专攻一个画种。以中国画为例,能画好“竹子”的不会画“枇杷”,能画“葡萄”而不会画“松树”等等的现象大有人在。这种狭窄的训练方法极不利于儿童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也不能让儿童尝试到运用多种工具和材料来创造的快乐。突飞猛进的现代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作材料,美术教育者应该提供儿童运用多种材料来创造的机会,鼓励儿童根据自身条件去大胆涉猎更多的材料,大胆尝试更多的画种,积累更多的创作经验;同时,尽可能的引导儿童多接受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熏陶,全方位地拓展儿童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真正提高儿童创造作品的能力。  少儿简笔画班:正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少儿进行早期的形象思维的开发,使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掌握一定的美术表现技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