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解释

我想知道一些中医专有名词的解释,如气虚,血虚,邪气,益中等。
能全面些最好,或有书介绍。谢谢!

气和血都是勾成人体的必要物质基础。
1。气虚多指的人体的正气,也可以理解为抗病抗复能力。气虚则易被外邪所侵,从而发病。中医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
2。血虚多指人体内阴血不足,也可以理解为贫血。外观多为面黄,瘦弱,另外,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也表现为失眠,多梦等。
3。邪气多指各种致病因素。
4。益中就是指补中焦。而中焦就是指的脾胃。所以,可以理解为补脾胃或是健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11
气虚:
气虚指久病或重病以后,以及素体虚弱的人,如倦怠无力、呼吸少气、动则气喘、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懒于语言、肠鸣便溏、脉弱等证。

血虚:
中医所说的血虚指血量不足或血质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因为血虚是中医的认识,而贫血是中医的认识.
绝对不能这样的中西结合.
中医学中的血虚证和现代医学所讲的贫血不同,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中医中的血虚证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来诊断,凡面色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昏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量少色淡、经期错后或闭经、舌淡、脉细无力者,即可诊断为“血虚证”,不一定要有红细胞减少,或血红蛋白降低的指标。由于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久病不愈,或瘀血内停,新血不生导致血液亏虚,百脉失养而出现血虚症状。现代医学的贫血,是指循环血液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的病理状态。贫血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了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以青壮年及妇女尤为多见。造成体内贮存量低的原因,主要因铁摄入不足或需铁量增加,或因铁的吸收不良,或损失过多。此外,还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等。由此可见,中医诊断的“血虚证”中有一部分是“贫血”患者,但不一定被诊断为“血虚证”的人,都出现贫血的化验指标。

邪气:
中医学里的“正气”是一种抵御疾病侵袭的抵抗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免疫系统。
邪气指各种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都是常见的致病因素,称为致病"邪气",以与人体的"正气"相对。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严格地说,依据气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内涵,邪气也是无形而运动变化的。古人因看不见这些病邪的形状,故称它们为"气"。

益中:
益气补中,指的是"中焦脾胃,就是补益脾胃的意思.往往含有升提胃阳功能之意.
第2个回答  2019-11-21
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六淫外袭就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五志指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内经》认为情志的变动和五脏的机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第3个回答  2023-10-22
可看中医理论基础。气虚是指体弱。血虚是指,体寒。邪气是指,不运动。益中是指,有益于肺部。
第4个回答  2008-07-12
找一本<中医学基础>看看,或者《辞海.医学分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