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让女儿选择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如题所述

我的女儿如今就读于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在其小学毕业即将升入初中、踏上所谓人生第二起跑线的时候,我按照孩子自身的特质、兴趣和意愿,让她离开了那条起跑线,转而沿着艺术引领的方向奔跑。我为孩子也为自己庆幸,这是一条充满阳光的大道。“阳光男孩阳光女孩阳光下成长”唱出了千千万万为人父母的渴望。遗憾的是,歌中吟唱的欢快节奏,往往被现实和理想的距离羁绊成了一种无奈的呻吟。“现在的中小学生真是太苦了,我想送正上初中的女儿去国外……”,这句话竟然是出自我一个在教育部门当头头的朋友之口,我感到悲凉的同时,似乎又获得了一丝“安慰”,尽管这种安慰感显得有点不仗义。当义务教育在应试教育大旗的挥舞下,越来越像一种强制性管教的时候,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可以让一个孩子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十二年一贯制地学习同一门课程。如今的高中生正在学习过去只有大学才开设的学科。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一个人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甚至一辈子都用不上那些深奥的数学,但他必须从小学的算术一直学到高中的微积分还嫌不够!(一个人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出国,他却要在小学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基础教育一旦被当成专业教育时,其结果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一个学习了12年英语的中国孩子,英语语法的精通可以让美国成人自叹不如,但英语应用水平却当不上一个在国外混了两年的劳务人员。)当素质教育被产业化扭曲成一种流行时尚的时候,当一种产业链将原本是一种游戏性质的“趣味数学”冠以“奥林匹克”光环乃至派生出让人匪夷所思的奥语奥英的时候,无数可怜的孩子们和他们同样可怜无奈的家长,不分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走马灯般地“走穴”于各类补习班,将十八般武艺武装到牙齿。学习失去了原本的乐趣,“素质教育”也没有带来更多的美感,复印机般地补习班培训班,让很多孩子千篇一律成为了家长们可以随时用于展示才艺的机器,却没能在一张张茫然甚至有些冷漠的脸上显现应有的童真。他们会在跆拳道培训班上机械地点头哈腰,但在路上却不知道给别人一声问候哪怕是一个柔和的目光,他们会在“双语”补习班上疯狂地喊着“我最棒”,但在家里却不会为自己洗一双袜子……孩子们被一只无形的手驱赶着,硬着头皮去学习那些无所谓喜欢或不喜欢、擅长或不擅长的课程与“才艺”。那只无形的手,叫做高考。一些中小学教师有着十分流行的概念:好生和差生。功课一门不好全盘皆输,更不屑说那些只有一门独秀(哪怕是无比优秀)的学生了,“愚不可及”、“桀骜不驯”、“朽木不可雕”等词汇就是为他们预备的。稍有“涵养”的教师,只需要一个蔑视的眼神,一句冷漠的话语,就足以让一个“差生”终生难忘。在历时比抗日战争还要长四年的赶考路上,不知有多少天性被抹杀,有多少独特的天赋被埋没。有时,也会出现几个韩寒那样的叛逆者,如同当年的爱迪生,他们选择了愤然离校。我等既无爱迪生母亲的睿智,也无韩寒之父那般勇敢,当然也更无那种必要。女儿不是韩寒那样的“一门独秀”,同样也不是爱迪生小学时候的“满盘皆输”。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选择,我们“另辟蹊径”,就是因为女儿天生聪慧,喜欢舞蹈,尽管我并不看好她舞蹈的天赋,但我不愿让女儿因某一门功课造成的不均衡,承受“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风险煎熬。女儿现在就读的母校——江西艺术职业学院,由此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让我赞叹有加。在这里,孩子找回了原本属于她这个年龄的快乐、阳光和自信。任何一个清晨,当许多同龄的中学生还在被父母连哄带骗地要求起床的时候,我们艺术学院的孩子们已经成群结队在校园的小径,轻盈地晨跑,给整个校园带来一片清新和朝气,也给他们自己新的一天带来快乐和活力。这样的晨跑没有苛刻的教条,让孩子们运动起来就是唯一的目的,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实现舞蹈专业体能的要求。女儿每谈到校园的早晨时,总是充满自豪,当她们像个大人一样,自由自在地在餐厅选用早餐时,同龄的孩子或许不少还在中小学门口,被家长软硬兼施地往嘴里塞一块面包喂一口牛奶呢。微笑,在艺术学院是一道最常见的风景。每当我走进校园,迎面而来的同学们总是会报以灿烂的笑容和热情的问好。彬彬有礼,据说是艺术学院不成文的规定,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折射出的是整个艺术学院令人肃然起敬的风范。听女儿说,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每一个老师虽然风格不同,性格各异,可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微笑带进课堂,给所有同学以真诚的微笑,总是把表扬奖励带进课堂,让大家觉得自己都有亮点。学习氛围宽松、平等、愉悦。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发达国家推行的民主开放式教育,但微笑一旦成为一座校园无需承诺即会普遍遵守的规则时,其直接的功效就是“亲其师,信其道”,映照出的便是教育的修养、素质、能力,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高等学校竟然也有家长会。这是女儿入学以后我没有预料到的新鲜事,是艺术学院的创新特色。针对学院舞蹈系有许多未成年小同学的情况,学院领导和系领导借用中小学家长会的形式,赋予大专院校全新内容,采取汇报演出、交流互动的形式,积极和学生家长沟通,共同研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师们给予每一名同学的点评,既客观真实,又充满挚爱和尊重,没有单一成绩单的排名公示,没有居高临下的告诫,只有点拨式的评语和激励式的评价。多重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同学和家长都能深刻感受到学院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博大精深。因为常去接送孩子,因为想了解女儿的学习生活状况,女儿的校园去得多了,与艺术学院的老师们交谈的机会也多了起来。从中油然而生许多感慨和感动。如今的学校大都在扩招声中人声鼎沸,不断膨胀的校园犹如春运的候车室。而女儿的学校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有的恬静和朴实。一座座外墙布满青苔的琴房,隐约在郁郁葱葱的坡地,宛如五线谱其间的“蝌蚪”,没有刻意的雕饰,流淌着自然的韵律,偶尔飘出的一缕琴声,传递着悠远和深长,更增添了艺术校园的神秘和宁静。碧水荡漾的池塘,倒影着参差茂密的树林,那树木同样没有多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就连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也融入其中,显得敦厚纯朴。整个校园没有繁杂的喧闹,也没有富丽堂皇的嘈杂,犹如一幅优雅的水墨画。这里有一流的教学大楼和教学设备,连学生的寝室装备都堪称一流,相比之下,唯一“不协调”的景象,是学院行政领导们的破旧办公楼。一位院领导闲聊时告诉我,艺术学院的教学特点,决定了人数和规模不能任意扩大,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是要受得住清贫和寂寞的。作为学生的家长,我由衷地感叹艺术学院的情怀。他们把有限的财力尽可能地投入到教学一线和改善学生生活环境上,自己身居陋室,恪守着艺术的精细和高贵,也守护着教育的操守和纯净。女儿的老师们问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女儿在这里快乐吗?”每当此时,我总联想起一个故事,让我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19世纪,有一位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可是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差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又问道:“你拉琴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对他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呢?”少年完全明白过来。这以后,他仍然快乐地拉着小提琴,但不再纠结成为帕格尼尼的梦想了。这位少年,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尽管那位老琴师没有造就一个帕格尼尼,但他让一个少年懂得了从容、淡定和自信,从而成就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绚烂人生。我感激女儿所在的艺术学院,有着许多这样令人敬仰的“老琴师”。他们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遵循着崇尚自然和弘扬人性的教育理念,以阳光、健康为教育之本,潜心守护着艺术殿堂,诠释着艺术和人生的真谛。每当我看见女儿和她的同学们在校园里欢快地舞蹈的时候,我会想,哪怕她们当中出不了一个杨丽萍,但她们在将来的人生舞台上,一定个个都会像是美丽的孔雀,自信飞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