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名称及具体日期是什么

如题所述

1、立春: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

2、立夏: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

3、立秋: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4、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

5、春分: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

6、秋分: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7、夏至: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

8、冬至: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

9、雨水: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

10、惊蛰: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

11、清明: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

12、谷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13、小满: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

14、芒种: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15、小暑: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

16、大暑: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

17、处暑: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18、白露: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

19、寒露: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20、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

21、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

22、大雪: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23、小寒: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

24、大寒: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扩展资料

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

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其又被称为“夏历”。1972年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了神农氏太阳历陶缸。历图整体作双踆乌载日,像一个大圆里面画了五只眼睛。据史学家王大有先生考证,这个图就代表了二十四节气。

今天建筑物前的装饰物华表柱,在炎帝时代是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时间、节气,并以此观测恒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这种“日晷”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并由此认识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如此看来,节气的发明最少有6000年了。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先民们总结出一套大自然运转的规律——即一个季节还可细分为六个节气,四个季节为二十四个节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9

1、春季

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

雨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春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谷雨:公历4月19-21日交节。 

2、夏季

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

小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芒种:公历6月05-07日交节。

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 

3、秋季

立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处暑: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

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4、冬季

立冬:公历11月7-8日交节。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

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24节气也与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规律有关,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十五度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其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用“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17

普及基本生活常识,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哪些。

第3个回答  2021-01-01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第4个回答  2020-06-15
阳历6月15号是24节气的哪个节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