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中学孩子的出国留学问题?

如题所述

孩子出国留学是一件大事,从经济准备,到心理准备,缺一不可。很多家长会认为,出国很简单,既然国内的教育那么严格,竞争那么激烈,孩子到了国外一定“乐不思蜀”,此言差矣。 首先,孩子出去是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学习,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通,困难可想而知。 其次,除非家里有着雄厚的资金,孩子在这里的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否则也会感受到生活窘迫的尴尬,一个大人尚且会有所不适,况且一个孩子呢? 再次,如果孩子一来就上高中11年级,语言不过关,加上课程压力,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不如让孩子有一个缓冲的过程,既学习了语言,又熟悉了环境。一举两得,然后进入高中11年级,有三年的时间可以冲刺。我认为是最好的留学时机。 这些都是外界的影响。那么如何从心理上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坚强的信念,让他愉快地度过这一关呢?回想我的女儿当初决定出国的时候,我并不是一味地和她谈国外的好,而是非常冷静客观地和她一起分析留学的利弊。我对释之说,你已经14了,妈妈把你当做大人来讨论这个问题,你必须认真思考,拿出一个态度。 即使是留学,也不是怀着逃避现行教育而来的。这是我带女儿出国留学前帮她树立的一个信念。无论国内的教育你认为有多么糟糕,既然你是国内的学生,首先就要把书念好,出国不是逃避,你千万不能因为在这里呆不下去了,才跑到了国外。我们选择出国,是因为那里有更加完善的教育制度,你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如果出不去,你还是要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搞好。我认为,教给孩子适应社会,比教给孩子逃避社会来得好,也正面的多。 我坐下来,和小女认真分析了很多有关出国的问题。例如,你认为出国对你有哪些好处?你准备如何度过语言关?如果你到了国外没有朋友怎么办?你能说出多少出国的困难?你该如何面对和克服?在准备出国的半年里,这是我们经常讨论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准备了很多应对措施。事实证明,我的做法很正确,我们当初设想到的困难,都一一出现了,而我们由于有心理准备,也一一化解了。 孩子出国留学,绝非单方面的意愿,应该是整个家庭的统一行动,从孩子自己,到父母,都要统一思想,换句话说,每个人都需要为此付出努力,做出牺牲。如此一来,这样的选择才是有备而来,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爸爸负责家里的经济支撑,妈妈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负责管理好自己,好好念书,帮妈妈料理家务。一家三口需要团结一致,才能达到目标。任何一方遇到了困难,另外两个人都要安慰,关心。是故,家虽然分开了,心还在一起。 有的家长,单方面决定让孩子出国留学,因为觉得孩子小,未必有自己的看法和主意,所以仅仅是告知一下,为了让孩子愉快地接受,会不符合实际地把国外讲的如何如何好,这样做很危险。因为你永远无法代替他的生活和学习,他的感受,他的一切你都无法代替。到时候孩子觉得无法适应,悔之晚矣。 还有的家长,会反其道而行之,把国外的生活讲的困难重重,过早地让孩子背负心理压力,而不去想如何来引导他。到了国外之后,如果孩子遇到了困难,家长就会说:这可是你要求出国的。一句话,把孩子的信心都打压了下去。这样也是很危险的,孩子容易变得无所适从。 家长是大海里的航道灯,如何驾驭船只,是孩子的事,但是家长切记要保持航道灯的明亮,引导孩子避过一个又一个的暗礁,支持和鼓励孩子战胜一个又一个海浪,最终到达心中的目标。 很多家长都会问我,女儿是否适应国外的生活?算起来,我们也出来1年半了,可是从第一天直到现在,女儿都一直保持着愉快的心境,非常适应国外的生活。 从来没有因为遇到困难而沮丧,而退缩。她的进步也是明显的。我认为,这些全靠出国前打的预防针起的作用。 每当女儿回来告诉我,上课听不懂的时候,我就安慰她说,这是我们早就设想过的,对不对?她很快点点头,回答我:妈妈,我知道,我只是告诉你这件事,我没有抱怨什么啊。我知道该怎么做。 直到现在,女儿已经可以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和别人交流了,她也再也不会因为听不懂老师讲课而着急了,再也不会像当初一样,找不到路也不敢开口问别人,仅仅是因为怕别人听不懂自己的口语。 还有一点,无论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陪读的父母心态十分重要,要知道,孩子即使做好了心理准备,也毕竟是孩子,遇到搬家,遇到不可预知的困难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毕竟会差一些,做妈妈的还需要表现出自己的坚强和乐观,这样孩子才不会惊慌失措,也才会慢慢学会用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这些困难。 回想我们的七次搬家,女儿的一次脚趾骨裂,我的一次心脏发病,女儿的语言困难,以及我带着女儿的迷路经历,等等等等,都是在生活给予我们的一次次磨练也是一次次考验,实在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当初留学仅仅是为了让女儿在学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那么现在感觉,留学生活对于孩子心性品行的磨练,远远大于读书的利益。——用这样的态度来进行留学生活,会感到其乐无穷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