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什么 怎么教

如题所述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理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以说一切地理事像都是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一定的时期里存在着和发展着的。因此,关于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内容是地理学的基础性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占据着重要地位,高中地理人地关系、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可持续发展都需要落实在区域上,这是我们地理教师都有的基本认识。然而,我们对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特别是针对高考地理复习,老师们问得最多是如何把握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问题。因此,区域地理教什么、怎么教成为地理高考复习中的疑难问题之一。本人认为老师们之所以在区域地理教学上有此困惑,可能由于以下两个因素:(1)《高考说明》中对区域地理的具体内容没有明示,只笼统一句“不同尺度区域(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中国“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理单元的主要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确实让人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2)新课程高考试题中,没有发现直接考查区域地理知识的试题内容,区域仅仅作为试题素材或问题背景出现在试题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涉及了教学的两个核心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教育原理上分析,“教什么”关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属于课程范畴;“怎么教”关涉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属于教学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两者哪个更重要?取决于不同的考量。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看,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些,因为,属于课程内容和目标的“教什么”具有“价值引导”作用。从教学效率角度看,怎么教显得更重要些,因为,涉及教学方法和效率的“怎么教”具有“效率优先”的意义。对教师而言,通常会更多的注重和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的课程是由国家统一设置和学校规定的,特别是在统一高考这样的制度下,中国教师对课程的自主权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们头脑中的课程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是缺失的。我相信这是中国大多数教师的现状,因为不需要、也没必要、更没可能自主地创编课程——选择教学内容,留给我们唯一值得和需要研究的就是怎么教的问题。所以,在我们的头脑中,所谓教学研究一般就是指教法研究或研究教法,如此一来,我们的教育科研视野就“降格为一种技术”,我们的教学行为就沦为一种“狭隘和肤浅”技术性操作,这就是我们现今的一种教学生态。回到区域地理教学。你会发现,所谓的困惑其实就是我们需要同时面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而且“教什么”的问题成为更迫切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面对大量庞杂的区域地理知识内容患得患失、莫衷如一:如何选择、怎样取舍?面临时间紧、要求高、考试难的现实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如何教、怎样学?这就是我们面对区域地理教学的心理困境和教学迷罔。怎么办?问题就是研究的向导。区域地理的高考复习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需要我们作出认真的思考和艰辛的探究。对此,我曾经提出过本人的两个基本观点,这就是“以高中地理的知识视野看区域,从高考试题的能力导向教区域”。前一句重在“看”,是给区域地理一个确当的定位,明确应当给学生哪些区域地理知识,即明白区域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后一句重在“教”,是给区域地理一个教学方法论的导向,知道高中学生“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的路径和方向,即解决一个“怎么教”的问题。这两句话是原则性的提示,不具有操作性,做起来还是不好把握,借今天的话题稍作展开,以期引起讨论。“以高中地理的知识视野看区域”。让我们先看看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关于“区域”的内容,教材《必修III》是围绕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个主题来组织的,其核心思想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下面我们对《必修III》中有关区域的内容进行梳理如下:地理区域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结构空间结构 产业结构 从上面的结构体系中,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的知识视野内,关于“区域”的地理主要不是关于区域的基本地理事实和知识,而是区域的特征、结构、差异、联系和发展,尤其关注区域的发展问题(区域发展是与区域问题紧密相关,是针对区域问题解决而发生的,这里的“发展”意味着对环境的改造和治理,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前景),这给我们区域地理教学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向度和一个合理的内容参照。那么区域地理的基本的事实性知识还要不要?当然要,而且很必要。但这里有两点要强调:(1)区域的事实性知识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所以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要超越教材、教学立意要高于教材,因此区域复习不能停留在对事实性知识的低层次重复,要与高中地理知识发生联系,初高中地理知识整合成紧密相连的整体;(2)对区域地理的事实性知识有所选择,即恰当取、舍、增、减。因为没有可能也没必要要求学生都去掌握,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上面的分析能让我们大致明白“教什么”的问题。“从高考试题的能力导向教区域”。掌握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不是唯一的任务,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更重要的目标。就应对高考而言,学会知识信息的解读和处理、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会问题的论述和表述,是一种学力表现,也是应试要求。这就涉及“怎么教”——如何有效复习的问题。怎么教,不只是一个技术性的操作形式或教学形式问题,在我看来首先是一个教学的指导思想问题。它与教学内容和目标密切相关,不能撇开教学目标和内容,单纯地谈论教学方法。根据区域地理的教材编排体系,一般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基于高中学生复习区域是直接为高考服务这样的基本实情,应当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地理教学形式有所不同。根据我的课堂观察和实践经验,区域复习中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可供参考。第一种,区域模块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简写“地理事实+区域”,这是目前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得最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多采用这种模式。因为,它与教材的结构基本相似,教与学都显得相对容易,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也较为顺手,教学进度和内容呈现,基本与教材的知识体系相一致,易于把握,各类辅导资料也容易找到,省力省心。这种结构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从突出某一区域的主要地理事实知识入手,展开课堂叙述,教学体现区域整体性原理,以掌握区域基本事实知识和地理特征为主要目标。第二种,知识要素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简写为“地理要素+区域”。这种模式是区域地理教材的总论部分采用的形式,因为没有在分区中采用,分区仍以区域模块结构方式。教学中,老师们按照教材的编排体例,区域总论与分区采用不同模式,在有些内容上难免重复。如果我们大胆一点,能否设想对整个初中区域地理进行整体设计,分要素按区域进行“一次性”集成,用要素贯穿整个区域教学。如:用“位置”要素认识各区域的空间分布,按“气候”要素认识各区域气候分布、特点和气候成因分析,按“地形”要素对不同区域进行地形地势分析比较,就“经济活动”、“产业结构”、“环境问题”。。。。等按知识要素对各区域进行系统扫描、知识梳理和特征概括,不再按各分区进行模块学习。第三种,教学主题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简写为“教学主题+区域”。这种模式不再系统地讲区域知识,而是以主题带区域背景知识的形式展开。区域的地理事实性知识作为主题背景被提示和发现,这里区域知识不是目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才是目的,主题才是关键。每一个区域设计一个(最多两个)教学主题,以此为纽带将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自然和人文历史)整合起来,综合性强,要求高。这种教学结构虽更符合高考的要求,但执行起来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有第二论复习安排的话,对大多数普通中学而言,适宜于第二论复习。关于主题的确定,可以结合高中地理《必修III》,采用类似区域案例的方式,以区域为案例作主题解剖。以上提供的三种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老师们摸索和创造出来的。“模式没有好坏,教学没有模式”,模式只提供一种结构框架,一种教学意向,把模式固化就会走向僵死,灵活运用,因时因人而宜才是唯一正道。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学永恒的研究主题,对它的探究没有终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