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字体 如怎么分别篆体 宋体 等的字帖

最好有直观的 如宋体 行书 等 全一点好
主要就是篆体 宋体 楷书 行书 这些常用的 我就是想认清钱币上的文字的
请大家给我来点直接的 不要老是叫我学习呀 多认识啊 我要直观的 最好给我发个字帖对照的

字体这东西也说不明白呀,只能靠你自己看了。给你一个可以在线看字体的网站!查一下你想看的文字相应的字体什么样子吧!

篆体 http://www.youmade.com/shufa/index.asp

其他的给你一个转换器吧!http://www.videoxt.cn/soft/1128.htm

一,最早的货币: 贝币.

夏商以来,贝壳为主要货币形式,中原地区主要是货贝,拟枣贝,绶贝等海贝的贝壳,长宽在3x2厘米之内,以朋为单位,十贝为一朋,大的绶贝两个贝为一朋.多在背后穿孔,随着交换活动的增多,逐渐出现仿贝,有铜,骨,石,蚌等种.战国时出现有字的贝形铜币.

在边远地区如云南,贝币至清朝仍在使用,

二,先秦铜币:这段时期中国铜铸币走向成熟.

1,布币: 在春秋战国时期布币种类很多,最初是从农具铲演化而来的铜铸币,最早铲形币保留铜铲的特点,取形于使用的工具,春秋时期缩小为空首货币,一般长9.3—10.1厘米,重22.5—35.5克,根据铲身分平肩斜肩和耸肩三种形式.

2,刀币:主要是燕的刀币和齐的大刀币, ,除此之外,在战国时期赵国还铸有小直刀,刀形平直薄小.

燕的刀币分针首刀币和尖首刀币, 针首刀币刀尖尖锐,柄端有环,长在14-16.5厘米宽在1.9-2.2厘米,重15.5-18克.尖首刀币较大,有的铸有文字,如刀,化等.

齐的大刀币体型大,早期背部轮廓中断,币面文字多为地名加法化,按字数分六字刀,五字刀,四字刀,三字刀.

3,圜钱:战国中期以后,各国开始铸造圆形圆孔的圜钱.各国大小不一,重量不等.不一一叙述.

三,秦汉铜币:

1,秦汉半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废除六国货币,统一铸圆形方孔半两钱,重十二铢,奠定了铜铸币的基础, 圆形方孔钱直至清末才被无孔园钱代替,秦时半两钱数量很多,但与汉代半两钱较难区分.西汉初,刘邦允许民间私自铸钱,致使半两钱泛滥,小且轻.如榆树之荚,故称榆荚,至公元前186年,方禁止,高后时行八铢钱,既钱重八铢,文曰半两,文帝时再次允许民间私自铸钱,但已有称钱衡对钱币制作质量加以控制, 此时钱重四铢,钱文仍是半两.

2,两汉五铢: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半两钱,行五铢钱,法定每枚重五铢,钱文为五铢两字,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使用最长的货币,至唐,约700余年. 五铢钱钱文只有五铢两个篆字,形状都是圆形方孔.

3,新莽钱币:为了挽救社会危机,对货币进行四次改制,钱币种类繁多,其中六泉十布成组成套,有极高收藏价值.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的货币:

由于此时期前后共有30多政权,所以钱币种类多,且比值混乱,三国时曹魏基本沿用五铢钱,魏五铢钱径2.5厘米.蜀汉虽铸过直百五铢,但还以五铢钱为基本单位,蜀五铢较小,直径2厘米.晋朝沿用汉魏五铢,直径1.9厘米左右. 至隋朝是最后一个铸五铢钱的朝代.,公元581年,隋文帝下令,设置标准钱样,新钱文曰五铢,重如其文.

其余钱币如孙吴铸大钱,目前以见大泉五百, 大泉当千, 大泉两千, 大泉五千四种.后赵铸丰货铜币,成汉铸汉兴钱,大夏铸大夏钱,南朝的四铢钱,北朝的布泉等,货币当时处于混乱之中.

五,唐五代铜币

1.开元通宝:公元621年,唐废隋五铢,行开元通宝钱,为书法家欧阳询书写,钱径八分,十枚为一两,年号冠在通宝之前,在这之前,铜币都是以本身重量为钱文, 开元通宝脱离了本身重量的束缚,开创了我国货币文字的特点.并且规定了铸钱时金属成分的比例,在唐300年间为主要货币,流通海外. 开元钱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年号钱:在货币经济或政府财政发生困难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如武则天时的乾封泉宝,安史之乱的乾元重宝,德宗时的建中通宝等.

3,五代十国钱币:又一个混乱时期,钱币品种繁多,大小质量不一,以至有些钱币所属还存在争议.不一一介绍.

六,两宋铜钱:宋代钱币以年号为钱文,称年号钱,每种钱上字体又有草,隶,真等各种字体,同一年号又分元宝,通宝,重宝之分,所以宋币种类最繁,版别最多.

1.北宋铜钱:宋太祖于公元960年铸宋元通宝,多用铸铁钱印范用的母钱,非常少见.宋太宗铸太平通宝,是第一个以年号为钱文面的年号钱,淳化年间,太宗亲书钱文,有真,行,草体,开钱文使用草书的先河,由不同书法的钱组成对钱,曾开始与五代,而宋朝则开始于太宗.总之,北宋35个年号,铸钱30种,类别无法统计,此时期铜钱精好,尤以神宗朝的元丰,元佑,徽宗朝的崇宁,大观为最.是历代钱币中最美观的.

比较罕见的几种,有以真书为钱文的淳化元宝,由于淳字三点水较近,叫缩水淳化。皇宋通宝有真篆两种字体,其中一种篆书,书法奇特,称九叠篆。铜的熙凝重宝为母钱,俗称铁母。绍圣年间平钱为隶书的罕见。元符重宝篆书宝内有两个王字,称双王宝。崇宁通宝是徽宗亲书瘦金体钱文。宋钦宗在位一年既被金兵掳去,其所铸靖康通宝和靖康元宝数量很少,为珍品,

2,南宋铜钱:公元1127年,宋高宗铸建炎既绍兴钱,至1180年,停止铸造对钱,钱文一律为真书,这种制度一直施行至宋亡, 钱文的字体的规范,成为书法世上的宋体字.在钱文统一之后出现的有篆书隶书字体的钱,多为铁母,此间除少数精品外,总体质量不如北宋,另外宋末临时所造钱牌比较罕见.

精品如绍熙通宝,背面有(定三)(春三)字。庆元通宝背面上(川),左右(三六)字。同安监嘉定三年的嘉定通宝,背面上(同)下(三)字。

七,辽西夏金元铜币:此类钱币流传下来很少,非常珍贵.

1,辽:据说没有年号前就已铸币,但有很大争论,较统一的认为太宗天显年间所铸天显通宝是辽最早年号钱,一枚在日本,一枚据说在德国.

2,西夏:目前以见品种只有十几种,最早西夏币为西夏文的福盛宝钱,由于西夏币数量很少,所以非常珍贵。

3,金:公元1115年建朝,最初使用宋辽旧钱,和纸币,公元1156-1160年正式铸正隆元宝平钱,1161年铸的大定通宝,其钱文对元及明初的钱文产生影响。这其中还有刘豫所建齐(金支持的傀儡政权)铸的阜昌钱,契丹人反金称帝所铸天正钱,都罕见。

4,元及起义军:元最初也使用纸币,其所铸铜币大多为庙宇钱,真正流通的只有中统,至元,元贞,大德,至大,至正六个年号的若干品种。张士诚建大周,铸天佑通宝,韩林建宋铸龙凤通宝。徐寿辉铸天启,天定通宝。陈友谅建汉,铸大义通宝。朱元璋于公元1361年铸大中通宝,数量最多。

八,明清铜钱:由于明清皇帝每人只有一个年号,钱币种类并不多。铜钱改成制钱,前朝旧币使用需折扣。

1,明,南明,及明末起义军:公元1368年,明建立,按大中通宝铸洪武通宝,明初发行量很大,永乐通宝有大小字等版本,其中小子永乐通宝为珍品,明朝为推行钞法,铜铸钱数量下降,南明诸王中,福王铸弘光通宝,唐王铸隆武通宝,永明王铸永历通宝。李自成铸永昌通宝,张献中在成都铸大顺通宝。

2,清及三藩:清入关前努尔哈赤就铸满文天命汗钱及汉文天命通宝。顺治年间的顺治通宝数量很多。康熙通宝分各省铸造和户部铸造两种,其中户部宝泉局所铸有一种熙字少一竖,即所谓罗汉钱。乾隆五年之前的钱色黄,以后的钱发青黄色,叫青钱。咸丰时期铸造局增多,咸丰制钱从一文到当千,共15级,是货币史上最复杂的一种。咸丰后,由于辛酉政变,祺祥年号仅三个月就改元同治,所以祺祥钱数量少,且都为样钱。宣统年间机制无孔铜元开始取代制钱。清代祖钱母钱和样钱遗留下来较前代要多。

三藩中吴三桂铸过利用通宝和昭武通宝。耿精忠铸裕民通宝。

3,太平天国:公元1853年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曾铸太平天国,天国太平,太平圣宝,天国圣宝,天国通宝等钱,小刀会及天地会也曾铸钱,这些制钱虽然稀少珍贵,但当时就有仿制品及造伪品,故很难区分。

4,铜元:公元1900年,广东造币局正式制造圆形无孔铜元,一枚值制钱十枚,到1911年清亡,所造铜元分两类,一元宝,一大清铜币。清铜元版别繁多,面文差异明显,其背面的龙纹及形状,云朵的数量更有讲究,从中仔细甄别,方能找到珍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18
字体这东西也说不明白呀,只能靠你自己看了。给你一个可以在线看字体的网站!查一下你想看的文字相应的字体什么样子吧!

一,最早的货币: 贝币.

夏商以来,贝壳为主要货币形式,中原地区主要是货贝,拟枣贝,绶贝等海贝的贝壳,长宽在3x2厘米之内,以朋为单位,十贝为一朋,大的绶贝两个贝为一朋.多在背后穿孔,随着交换活动的增多,逐渐出现仿贝,有铜,骨,石,蚌等种.战国时出现有字的贝形铜币.

在边远地区如云南,贝币至清朝仍在使用,

二,先秦铜币:这段时期中国铜铸币走向成熟.

1,布币: 在春秋战国时期布币种类很多,最初是从农具铲演化而来的铜铸币,最早铲形币保留铜铲的特点,取形于使用的工具,春秋时期缩小为空首货币,一般长9.3—10.1厘米,重22.5—35.5克,根据铲身分平肩斜肩和耸肩三种形式.

2,刀币:主要是燕的刀币和齐的大刀币, ,除此之外,在战国时期赵国还铸有小直刀,刀形平直薄小.

燕的刀币分针首刀币和尖首刀币, 针首刀币刀尖尖锐,柄端有环,长在14-16.5厘米宽在1.9-2.2厘米,重15.5-18克.尖首刀币较大,有的铸有文字,如刀,化等.

齐的大刀币体型大,早期背部轮廓中断,币面文字多为地名加法化,按字数分六字刀,五字刀,四字刀,三字刀.

3,圜钱:战国中期以后,各国开始铸造圆形圆孔的圜钱.各国大小不一,重量不等.不一一叙述.

三,秦汉铜币:

1,秦汉半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废除六国货币,统一铸圆形方孔半两钱,重十二铢,奠定了铜铸币的基础, 圆形方孔钱直至清末才被无孔园钱代替,秦时半两钱数量很多,但与汉代半两钱较难区分.西汉初,刘邦允许民间私自铸钱,致使半两钱泛滥,小且轻.如榆树之荚,故称榆荚,至公元前186年,方禁止,高后时行八铢钱,既钱重八铢,文曰半两,文帝时再次允许民间私自铸钱,但已有称钱衡对钱币制作质量加以控制, 此时钱重四铢,钱文仍是半两.

2,两汉五铢: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半两钱,行五铢钱,法定每枚重五铢,钱文为五铢两字,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使用最长的货币,至唐,约700余年. 五铢钱钱文只有五铢两个篆字,形状都是圆形方孔.

3,新莽钱币:为了挽救社会危机,对货币进行四次改制,钱币种类繁多,其中六泉十布成组成套,有极高收藏价值.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的货币:

由于此时期前后共有30多政权,所以钱币种类多,且比值混乱,三国时曹魏基本沿用五铢钱,魏五铢钱径2.5厘米.蜀汉虽铸过直百五铢,但还以五铢钱为基本单位,蜀五铢较小,直径2厘米.晋朝沿用汉魏五铢,直径1.9厘米左右. 至隋朝是最后一个铸五铢钱的朝代.,公元581年,隋文帝下令,设置标准钱样,新钱文曰五铢,重如其文.

其余钱币如孙吴铸大钱,目前以见大泉五百, 大泉当千, 大泉两千, 大泉五千四种.后赵铸丰货铜币,成汉铸汉兴钱,大夏铸大夏钱,南朝的四铢钱,北朝的布泉等,货币当时处于混乱之中.

五,唐五代铜币

1.开元通宝:公元621年,唐废隋五铢,行开元通宝钱,为书法家欧阳询书写,钱径八分,十枚为一两,年号冠在通宝之前,在这之前,铜币都是以本身重量为钱文, 开元通宝脱离了本身重量的束缚,开创了我国货币文字的特点.并且规定了铸钱时金属成分的比例,在唐300年间为主要货币,流通海外. 开元钱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年号钱:在货币经济或政府财政发生困难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如武则天时的乾封泉宝,安史之乱的乾元重宝,德宗时的建中通宝等.

3,五代十国钱币:又一个混乱时期,钱币品种繁多,大小质量不一,以至有些钱币所属还存在争议.不一一介绍.

六,两宋铜钱:宋代钱币以年号为钱文,称年号钱,每种钱上字体又有草,隶,真等各种字体,同一年号又分元宝,通宝,重宝之分,所以宋币种类最繁,版别最多.

1.北宋铜钱:宋太祖于公元960年铸宋元通宝,多用铸铁钱印范用的母钱,非常少见.宋太宗铸太平通宝,是第一个以年号为钱文面的年号钱,淳化年间,太宗亲书钱文,有真,行,草体,开钱文使用草书的先河,由不同书法的钱组成对钱,曾开始与五代,而宋朝则开始于太宗.总之,北宋35个年号,铸钱30种,类别无法统计,此时期铜钱精好,尤以神宗朝的元丰,元佑,徽宗朝的崇宁,大观为最.是历代钱币中最美观的.

比较罕见的几种,有以真书为钱文的淳化元宝,由于淳字三点水较近,叫缩水淳化。皇宋通宝有真篆两种字体,其中一种篆书,书法奇特,称九叠篆。铜的熙凝重宝为母钱,俗称铁母。绍圣年间平钱为隶书的罕见。元符重宝篆书宝内有两个王字,称双王宝。崇宁通宝是徽宗亲书瘦金体钱文。宋钦宗在位一年既被金兵掳去,其所铸靖康通宝和靖康元宝数量很少,为珍品,

2,南宋铜钱:公元1127年,宋高宗铸建炎既绍兴钱,至1180年,停止铸造对钱,钱文一律为真书,这种制度一直施行至宋亡, 钱文的字体的规范,成为书法世上的宋体字.在钱文统一之后出现的有篆书隶书字体的钱,多为铁母,此间除少数精品外,总体质量不如北宋,另外宋末临时所造钱牌比较罕见.

精品如绍熙通宝,背面有(定三)(春三)字。庆元通宝背面上(川),左右(三六)字。同安监嘉定三年的嘉定通宝,背面上(同)下(三)字。

七,辽西夏金元铜币:此类钱币流传下来很少,非常珍贵.

1,辽:据说没有年号前就已铸币,但有很大争论,较统一的认为太宗天显年间所铸天显通宝是辽最早年号钱,一枚在日本,一枚据说在德国.

2,西夏:目前以见品种只有十几种,最早西夏币为西夏文的福盛宝钱,由于西夏币数量很少,所以非常珍贵。

3,金:公元1115年建朝,最初使用宋辽旧钱,和纸币,公元1156-1160年正式铸正隆元宝平钱,1161年铸的大定通宝,其钱文对元及明初的钱文产生影响。这其中还有刘豫所建齐(金支持的傀儡政权)铸的阜昌钱,契丹人反金称帝所铸天正钱,都罕见。

4,元及起义军:元最初也使用纸币,其所铸铜币大多为庙宇钱,真正流通的只有中统,至元,元贞,大德,至大,至正六个年号的若干品种。张士诚建大周,铸天佑通宝,韩林建宋铸龙凤通宝。徐寿辉铸天启,天定通宝。陈友谅建汉,铸大义通宝。朱元璋于公元1361年铸大中通宝,数量最多。

八,明清铜钱:由于明清皇帝每人只有一个年号,钱币种类并不多。铜钱改成制钱,前朝旧币使用需折扣。

1,明,南明,及明末起义军:公元1368年,明建立,按大中通宝铸洪武通宝,明初发行量很大,永乐通宝有大小字等版本,其中小子永乐通宝为珍品,明朝为推行钞法,铜铸钱数量下降,南明诸王中,福王铸弘光通宝,唐王铸隆武通宝,永明王铸永历通宝。李自成铸永昌通宝,张献中在成都铸大顺通宝。

2,清及三藩:清入关前努尔哈赤就铸满文天命汗钱及汉文天命通宝。顺治年间的顺治通宝数量很多。康熙通宝分各省铸造和户部铸造两种,其中户部宝泉局所铸有一种熙字少一竖,即所谓罗汉钱。乾隆五年之前的钱色黄,以后的钱发青黄色,叫青钱。咸丰时期铸造局增多,咸丰制钱从一文到当千,共15级,是货币史上最复杂的一种。咸丰后,由于辛酉政变,祺祥年号仅三个月就改元同治,所以祺祥钱数量少,且都为样钱。宣统年间机制无孔铜元开始取代制钱。清代祖钱母钱和样钱遗留下来较前代要多。

三藩中吴三桂铸过利用通宝和昭武通宝。耿精忠铸裕民通宝。

3,太平天国:公元1853年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曾铸太平天国,天国太平,太平圣宝,天国圣宝,天国通宝等钱,小刀会及天地会也曾铸钱,这些制钱虽然稀少珍贵,但当时就有仿制品及造伪品,故很难区分。

4,铜元:公元1900年,广东造币局正式制造圆形无孔铜元,一枚值制钱十枚,到1911年清亡,所造铜元分两类,一元宝,一大清铜币。清铜元版别繁多,面文差异明显,其背面的龙纹及形状,云朵的数量更有讲究,从中仔细甄别,方能找到珍品。
第2个回答  2008-07-19
篆体有小篆、大篆,都是年代比较早,弯弯曲曲的。
宋体横平竖直,讲究方正,你用来打字的就是宋体。
楷书不一定要横平竖直,横可以倾斜,一笔一化,要有顿笔,写的好的话是很好看的。
行书,我个人认为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可以连笔,但不能草的让人看不出你写的什么,也不一定要横平竖直。
隶书讲究扁平,横平竖直,撇捺也看起来很死板。
草书有大草、小草,大草: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你完全看不懂它写的什么。
你可以用word写几个字比较一下看看。
第3个回答  2008-07-19
个人对字体的认识,对文字的了解。

想学习,有个最简单的办法:
给电脑上装上篆体字体,
然后在WORD上把每个字体都弄出来,看看风格
多看就懂了

另外,宋体是最简单的,你现在看的字都是宋体
篆体分2种,大篆和小篆,不一样的
建议多学习~~~
第4个回答  2008-07-17
找本字帖看看就知道了。区别很明显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