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赋》翻译,有原文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驰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羁孤递进。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诉皓月而长歌。歌曰: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徨如失。又称歌曰:

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
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非原创:仲宣跪下说道:“我本东方边地孤陋寡闻之人,成长于深山田园。不明大道缺少学问,辜负了明主的恩命。我听说大地合乎义,高天合乎经;太阳具有阳刚的品德,月亮具有阴柔的灵性;清晨旭日东升光照天下,夜间月亮又将大地照临。明月照耀着君王的楼台,清光洒满了皇家的后庭。月相与日辰不相吻合,是上天警示帝王德行有缺;月相与日辰吻合一致,是上天表示帝王谦虚谨慎。月亮按照十二个月的顺序运行普照,依次历过星空就会风调雨顺。月光使巍峨的楼台增添光华,是轩昂的宫殿更加风采迷人。清光下照而吴国的帝业走向昌盛,月神降福而汉朝的国运得以振兴。”
“如果雾气从地面散尽,天边收聚了残云;洞庭湖开始泛起波浪,树叶儿渐渐飘零;山顶飘散菊花的芬芳,江滩传来大雁的哀鸣;皎洁的明月冉冉升起,洒下清光柔和澄明;群星被掩没了繁密的光亮,天河也藏起了清澈的形影;大地像铺上了一层白雪,天空如晶莹明澈的圆镜;连绵的宫观霜一样洁白,四周的台阶冰一样纯净。于是君王厌弃了白天的娱乐,喜欢在夜间开筵宴饮;收起了轻歌曼舞,停止了敲钟击磬;离开烛光辉煌的华屋,前往月色朗照的便殿;侍从捧上芳香的美酒,乐工奏响美妙的琴声。”
“如果秋夜寒凉气氛凄清,风吹竹林如发悲吟;至亲骨肉不在身边陪伴,旅途中的孤客相继来临;聆听暮色中传来声声鹤鸣,秋风里响起羌笛的怨声。于是乐师调好弦琴的音调,选择那风格和谐的乐曲,奏起了低回婉转的《房露》,又弹出惆怅伤怀的《阳阿》。飒飒作声的树林停止了喧响,层层涟漪的池塘平息了微波。忧愁郁结心中不知向何处寄托,惟有对着明月慨然长歌。歌唱道:美人遥远呵音讯断绝,相隔千里呵共此明月。临风长叹呵何时停歇?道路漫长呵不可度越。
歌声余音还未消逝,残月即将沉没西天,满堂宾客悄然动容,徘徊彷徨若有所失。接着又歌唱道:明月既落呵晨露将被晾干,一年将终呵无人伴我回还。吉日良辰正好归去,哪怕轻霜沾湿衣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15
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
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⑴

苏舜钦

独坐对月心悠悠,
故人不见使我愁。⑵
古今共传惜今夕,⑶
况在松江亭上头。⑷
可怜节物会人意,⑸
十日阴雨此夜收。
不惟人间惜此月,
天亦有意于中秋。
长空无瑕露表里,⑹
拂拂渐上寒光流。⑺
江平万顷正碧色,
上下清澈双璧浮。⑻
自视直欲见筋脉,
无所逃避鱼龙忧。⑼
不疑身世在地上,
只恐槎去触斗牛。⑽
景清境胜反不足,
叹息此际无交游。
心魂冷烈晓不寝,
勉为此笔传中州。⑾

【作者】
1008-1048,字子美,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南)人,徙居开封。仁宗景佑元年
(1034)进士,知亳州。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临进奏院,坐
用鬻故纸公钱召妓乐会宾客除名,削职为民,流寓苏州,作沧浪亭以自娱,后
复官湖州长史,卒。有《苏学士集》十六卷,今存。
【注释】
⑴吴江:即令江苏吴江县。张子野,名先,曾任吴江县令,故称为前宰。宰是
县令的古称。蔡君谟,名襄,行大。 ⑵故人:指张、蔡。 ⑶惜:爱。
⑷松江:即吴淞江,又名吴江,通称苏州河,是太湖最大的支流。作为水名,
吴江、松江就是一水,作为县名,则吴江、松江乃是二县,所以题称吴江亭,
诗称松江亭,只是一亭。 ⑸节物:不同季节所形成的景色。 ⑹瑕:玉上的
疵点,这里指浮云。 ⑺拂拂:动貌。 ⑻双璧:指互相照映的空中月亮和水
中月影。 ⑼这两句形容月光极其明亮,可以透视人体的筋络血脉以及水中的
鱼和龙。 ⑽这两句形容自己在月光中产生的幻想。古代传说,天河是与海相
通的。一个住在海边的人看到每年八月都有浮槎(音茶,木筏)来往,便乘槎
而去,到了天河边牛郎织女居住的地方。斗、牛,均星座名。 ⑾此笔:指本
诗。中州:指汴京,蔡君谟所住之地。勉为:勉为其难,谦辞。表示这篇诗没
有写好。

【品评】
月或月光似乎是我国作家最爱咏叹的事物之一。或诗或文,有长有短,名
篇叠出,各擅胜场。如《文选》所载刘宋谢庄《月赋》有云:“若夫气霁地表,
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
悠,降澄辉之蔼蔼”,又唐张若虎《春江花月夜》有云:“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都可算得体物浏亮,
刻画入微。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中“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二句,
更若即若离,以少胜多。但在这些名作中,作为物态的月仍只是人情的陪衬,
写月色,只是为了寄托离愁。只有苏舜钦这首诗,才以大量的篇幅描写月光。
设想奇特,力求生新(如写月光能盼芽透事物),使月成为诗的主体。怀贤念
友之情,只在首尾略作绾合。正是在这种地方,我们看出了宋人力求避熟就生、
推陈出新时所下的工夫和所取得的创作实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