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有人知道关于“总伦”的典故,应该是个人名,不是要小说里的,要真事,谢谢

如题所述

僧人总伦,用他的法术讨好李守贞,说他一定要作天子,李守贞信以为真。又曾和将佐聚会设置酒宴,弯弓搭箭指着《舐掌虎图》说:“我如果有非常的福份,就当射中它的舌头。”一箭射中,周围人都向他祝贺,李守贞更加自命不凡。
李守贞乃是后晋一方诸侯,后来与杜重威一起带领后晋的北伐大军投降了契丹,致使五代十国中的后晋灭亡,后来契丹人北归,李守贞就投降了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并被任命为河中节度使,刘知远死的早,后汉的新皇帝年轻,李守贞就想自己做皇帝了。
这时有个少室山下来的酒肉和尚总伦就来求见李守贞,并且当着李守贞的面掐指一算,说是天机要让李守贞做皇帝,这正中了李守贞的下怀,便自立为秦王,拜总伦为国师,造反要做皇帝了。
结果就是被当时为后汉枢密使的后周太祖郭威狠狠的镇压掉了。就在李守贞被困河中城中,即将要灭亡时,李守贞就质问总伦了,“你不是说我只要举起义旗就能做皇帝的呢?咋现在龙椅还没摸着小命就要没了呢,”,总伦不慌不忙的镇定答道:殿下天命自然是应在您的身上,做皇帝的哪有不经历点危难就登的大宝的,汉高祖刘邦也有鸿门宴之恶,唐太宗也有玄武门之险呢,”。
李守贞自己想想也觉的是这么个礼,当年自己服侍的皇帝后晋的石敬瑭不也是在被大军包围即将灭亡的时候,时来运转契丹大军南下帮忙夺得了天下么。
这时,总伦又道:殿下,只要等到你身边只剩一兵一马时,便到你要当皇帝的时候了。
李守贞就如溺水的人抱着这最后一根稻草,信以为真的坚持抵抗。
当然河中城破后,李守贞只剩下一兵一马时,也没有做成皇帝,还差点被郭威抓到,最后和老婆和大儿子自焚而死,全族也被郭威诛灭了。
再说总伦和尚并没有被后汉的讨逆大军给捉住,史书上也没有太详细的记载。不过笔者通过详读关于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相关文献推测,这总伦应该没有很自觉的找个野庙度此残生,也好为他害死的河中上十万的百姓念经超度。他应该是跟着自己的两个好朋友沈丘人舒元跟嵩山道士杨讷借着向南唐讨救兵的机会流传到了江南,为了避人耳目,舒元更名为朱元,杨讷更名为李平在后周世宗郭荣也就是柴荣攻打南唐时更是掀起了滔天大浪,至于总伦化名成了谁,当然也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个人史料上并未记载,不过根据这个人物与朱元和李平一样都是在同时期突然出现在南唐的政界的外来户判断应该是总伦。
总伦用另一个身份,靠着当时佛教在天下深厚的根基为后盾,(毕竟天下上百万和尚呢那时全国人口三千万不到,南汉和马楚两国人口加起来也没这么多人),在江南兴风作浪,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纷争,最后又想回中原插手后周的事务,周世宗郭荣是什么人?那是培养出宋太祖赵匡胤这么个大白眼狼的绝世枭雄啊,佛家的人惹恼了周世宗,他就直接来了个灭佛运动,将中原的佛教徒由原来的几十万和尚尼姑都给取消资格,最后只给了三四万的名额,佛教在中原的势力算是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当然作为幕后黑手的总伦最后也没得个好下场,最后被皇帝直接赐了一杯毒酒,至于是哪个也不多说了。
总归这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些阴谋家,如总伦一般,唯恐天下不乱,似乎天下大乱了,把别人家给弄的家破人亡了才能体现他的价值一样,当然最后只能为别人做嫁衣,而他自己什么都不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7
1、程门立雪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2、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3、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3、孔夫子的误会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4、秦始皇拜荆条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5、张良拜师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毛泽东尊师二三事毛泽东八岁进家乡一个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一直读到十三岁。后来,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毛禹珠先生对他进行的启蒙教育。1965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了三十二年的故乡,他请来了韶山的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给毛禹珠老师敬酒,老人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师范上学时的老师,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艰苦朴素、谦虚勤奋的作风给全校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许多人离开了共产党,而徐特立却毅然加入了共产党。因此,毛泽东同志很尊敬徐老。1937年1月,当徐老六十岁生日时,毛泽东同志写信祝贺,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高度赞扬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崇高品质,并号召全党同志向徐老学习。徐老七十寿辰时,毛泽东又送去了"坚强的老战士"的亲笔题词。张乐平不忘师恩著名漫画家张乐平读高小时,很得美术老师陆寅生喜欢。有一年,北洋军阀曹锟以五千银洋一张的代价向议员们收买选票,当上总统,受到全国人民的痛骂。陆老师就给张乐平出了个题目:《一豕负五千元》,指导他画政治讽刺画。这便是张乐平初学漫画的开始。后来,师生之间断了联系,虽然两人都住在上海,却因张乐平读书时名叫张升,所以陆寅生一直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张乐平就是他的学生。五十多年来,张乐平对教他画第一幅漫画的启蒙老师念念不忘,四处打听老师的下落。1983年3月,张乐平终于打听到了陆老师的下落,于是便拎着蛋糕,上门看望五十四年没有见面的小学教师。这使已八十多岁的陆寅生老师非常感动,他把七十二岁的张乐平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连说:"原来张乐平就是张升呀!我是《三毛流浪记》的忠实读者,但几十年来一直不知道张乐平就是你。'师道之不传久矣',你能想着我,不容易啊!"张乐平诚恳地说:"我的第一幅漫画是你教我画的,我一直没有忘记你。"张乐平的尊师之情使陆寅生老师激动得热泪盈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