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在山海关建立的关宁防线是否可以说是中国式的"马其诺"防线?

袁崇焕凭借着坚城大炮,不与后金军队直接交锋,数次抵后金于山海关之外,确实做的不错,但皇太极叩关不成,绕过袁的防线,使袁措手不急,袁无应变方略,既不能断后金后退使之全歼于国之内,反而使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威慑明皇,最后全身而退,袁身为蓟辽总督,总督辽事,为何对皇太极只能用坚城大炮?而无一丝主动.

请问皇太极第一次带兵入关的八旗兵力是多少?袁崇焕有无可能围辽救京,以达牵制皇太极之效?
到底皇太极第一次带兵打北京是多少兵马呀?

十万?三万?二万?二千?十二万?

怎么那个答案都不一样?能不能给点史料呀?

  关于袁崇焕其人我的个人看法是,他个人并不具备什么雄才大略,虽算不上什么汉奸或奸臣,但却是一个缺乏谋略和战略眼光的军事将领,决非什么军事家或名将,他虽在守卫城池上有可圈可点之处,可其他战略战术基本上是一塌糊涂,他也就只能算是个守将却非帅才。 在明朝辽东战局里他发挥了守城的作用,但却出了不少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也因为他本人性格的原因为自己悲剧的划上了句号。在他的任上明朝辽东战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在明朝灭亡的整个过程中他没有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不少败笔的添加者。在明朝深处财政危机之时,崇祯殚精竭虑拼凑起来的财力过的多消耗在了宁锦防线上,但这条防线却从一条“郑国渠”演变成一条“马其诺防线”,继而再形成一个“死局”将明朝所剩无几之的军力大多葬送进去了。之后,崇祯要实现“中兴之策”实质上已经失去了最后的依托……

  袁大人诸多错误谋略形成的巨坑过分的消耗了明朝最后的财力和军力,对于当时本来就虚弱的朝廷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袁大人的所作所为对明朝灭亡来说,虽算不上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却有釜底抽薪的功效,所以他不是什么中流砥柱,反而是自毁长城的始作俑者。
  明朝是一个胸襟开阔的帝国,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惊人的成就,是中华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么多满清御用文人用各种卑劣的手段予以诋毁,以达他们标榜满清才是天命所归的目的。

  虽然袁大人不是汉奸,但他那子虚乌有的“冤案”和“光环”却是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诋毁中华文明正朔的一块砖头,挺袁的人,想想你们到底是在干什么?把这样一个满清御用文人用伪史和谎言装点出来的人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来推崇实质上是对整个民族的亵渎和挑衅~!
  后金兵当时入关军队有如下兵种,护军(摆牙喇)、甲兵(行营兵)、步兵(无甲兵)、厮卒(厮役)。摆牙喇、行营兵属三丁抽一的披甲,步兵为披甲之外的后金壮丁,厮卒则为后金奴仆担任的辅兵,摆牙喇常有1-6名厮卒,部分行营兵有厮卒,步兵则基本上无厮卒。摆牙喇分白甲摆牙喇(白甲护军)、红甲摆牙喇(护军),为后金精锐,战斗时经常跟随在汗贝勒贝子等大贵族身边。

  当时皇太极入关后金军以满洲兵为主力,两翼蒙古兵入关兵力约为2000-3000(据老档,第一次征朝鲜之役,镇守义州、镇江的蒙古兵即达3000人)。

  而满洲兵当时每牛录基本为300丁,平时抽甲为100披甲(如据老档,天聪元年每牛录抽甲已经超过60甲),这100甲包括10白甲护军、40红甲护军以及50行营兵。如果大战,则抽甲可达150披甲,如皇太极入关前四年的广宁大战。

  据老档,皇太极率护军、厮卒回师后,留济尔哈朗等率每牛录3护军、全部行营兵防守永平四城,后派阿敏率每牛录20甲兵(行营兵)加部分步兵接替济尔哈朗。而从济尔哈朗与阿敏前后战斗表现看,济尔哈朗兵力应比阿敏多(阿敏也有每牛录3护军,即济尔哈朗留下的)。再加上考虑战斗损伤等因素,故可判断这次入关后金兵行营兵为每牛录30人,由此可按比例推断入关后金护军应有每牛录30人,甚至可能更多。按5:3比例计(遵化甲兵无甲兵比例),这次出动步兵为每牛录18人。而这时八旗牛录数为240左右。

  这样,后金满洲兵,护军7000多、行营兵7000多,步兵4、5千,厮卒人数不好确定,很保守地按护军、行营兵每兵1厮卒算,有15000兵,后金这时的厮卒是有战斗力的,也经常上战场,立功者可脱奴籍。加上3000蒙古两翼兵。这时后金入关八旗全军应在38000-40000之间。

  而一起入关的外藩蒙古兵,估计总数约在15000-20000之间(可参考两年后大凌河之战,当时外藩蒙古兵记载为两万余),但破关后,哈喇沁等部被遣回(事实上没走,在明边境抢掠,据老档,单苏不地部就有4000余兵),皇太极带在身边的大约8000-10000外藩蒙古兵。

  最后,可以估计,皇太极带到京师的满蒙兵约为45000左右。而袁崇焕9000兵在广渠门面对的后金兵约为2万余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24
问题一:皇太极带兵入关不过是5千披甲兵,而以披甲兵与余丁之比60:140,推测劳役民工差夫为11000人,由此确定后金满洲八旗军入关总数为16000左右,加上左右营蒙古兵及外藩蒙古兵,总兵力也不过是2万余。

问题二:皇太极当时入侵中原,目的是为了掠夺,不是为了夺取城市,他进攻北京也只是为在战术上惊吓对手,战略上疲惫对手。
当时众多军队入卫北京,守备充足,皇太极在军事上也未取得大胜。天下又不是除了袁崇焕就没有人会打仗了,皇太极怎么有把握攻占北京?况且当时山海关外尚有明朝军队,皇太极拖得越久越有可能被截断后路。所以退回沈阳是自然的事。
第2个回答  2008-09-22
那个时候的大炮笨重,运输不方便,操作也烦琐,甚至瞄准都有问题,所以一般都固定在那个关,如袁的山海关,后来林则徐在虎门海关
其二,皇太极的八骑兵在开始的时候是一种新型军事力量,代表军事改革的前进方向,大明王朝多年的积弱,加之骑兵天生就是步兵的克星(历史上步兵被骑兵克制的例子举不胜举),导致大明无法与八骑兵对抗,只能凭借天险或利器才有一定的优势."袁崇焕凭借着坚城大炮,不与后金军队直接交锋,数次抵后金于山海关之外"就是结果.
其三,大明王朝内部不统一,皇帝对他的信任也不断改变,导致袁在领兵时不得不考虑战以外的东西,而皇太极只需要考虑胜利,不存在信任等问题.
所以这个结果不能简单的归结到袁个人领兵能力问题.
第3个回答  2008-09-26
可以说是的。
从武器和军事技术来说,关宁防线和马奇诺防线都用了当时陆军最先进的武器。
从其最后的作用来看,都被敌人绕过去而成为了无用。
第4个回答  2008-10-03
说 两千的 要么是满人 要么是汉奸。
第5个回答  2008-09-22
不太可能,因为当时明政府腐败,而且明兵不善于野战。袁崇焕知道那样赢不了。便用当时葡萄牙的红奕大炮来攻击。而且当时由于袁崇焕太刚强,朝中不喜欢他。实际上没有给袁崇焕多少权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