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被冤枉了会怎么办?

如题所述

图片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视频:
有个小女孩,放学后买炸串吃,因为是用电话手表付款,没有显示付款结果,被老板误认为“吃白食”,说了很多难听的话。
女孩回家后和妈妈哭诉,妈妈把女孩的描述用视频记录下来,然后去找摊主解释这个事情,还让附近商户帮忙调取了监控,并找出自己手机上的支付记录,证明女儿是在手表上付过款的。
图片
尽管证明了女孩的清白,但摊主也没有道歉,弄得孩子很委屈,被当众指责的经历,估计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作为家长,如果你的孩子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呢?
我觉得这个妈妈做得就很好。
她听说孩子被冤枉的事情后,第一时间了解来龙去脉,然后去找摊主解释这个事。不论对方是否意识到自己冤枉了人,我们先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你可以信任的人,无论你遇到什么困境,别忘了,爸爸妈妈永远会帮助你。
前两年,重庆有个奥迪车车身被划。调取监控后,警方和车主发现当时只有一个10岁男孩在周围转悠,所以认定是这个孩子“调皮”划坏了车。
有监控在,孩子家长很快和车主进行了调解,赔偿了维修车辆的费用,但是小男孩一直坚持自己没有划车。
细心的邹警官发现孩子情绪不对,觉得要是冤枉了孩子,肯定会对孩子成长造成很坏的影响。于是问同事拷贝了当天的监控视频,利用工作间隙足足研究了两天,越看越觉得蹊跷,又找到车主,询问此前停放的位置,找到另外的监控视频,才发现这辆奥迪车早在其他地方就有划痕了。
图片
赔钱事小,尊严事大,如果不是有这位认真负责的民警坚持调查,可能这件事就盖棺定论了,这个孩子也会被贴上“熊孩子”的标签,每天晚上在梦里呼喊自己没有划车……
石家庄同样有一名小学生,她在马路上扶起摔倒的阿姨,并和路人将其送到医院,还给垫付了一部分医药费;结果,这个阿姨却误以为是这个小学生碰倒自己的。
随后,孩子母亲赶到医院,不问三七二十一先骂了孩子一通,然后又给被撞阿姨垫付了三千多医药费。
回家后,孩子坚称自己没有撞人,是主动帮助摔倒的阿姨。而令她崩溃的是,母亲并不相信她,觉得她惹了事还撒谎逃避责任,于是狠狠揍了她一顿……
女孩身心受创,睡梦中还在说梦话:“不是我撞的……”
过了几天,孩子一直状态不佳,有时哭有时发呆。孩子母亲将信将疑报了警,民警调取当时的路口监控,发现那女子是因为雨天路滑,自己不小心骑车摔倒的,和旁边经过的小学生无关。
图片
有监控为证,摔倒的阿姨也向孩子道了歉,退还了被垫付的医药费。
民警担心孩子被冤枉的经历会伤害到孩子身心成长,还特意出具表扬信和证明发给学校,让大家知道孩子没有撞人,孩子是做了好事。
得知真相后的孩子母亲,也在愧疚中流下泪水。
图片
在这两个事件中,不仅孩子是清白的,甚至见义勇为还可能被冤枉。
但不是每个被冤枉的孩子,都能遇到那样细心负责的民警;很多人,遇到的是那个不相信自己甚至还打自己一顿的家长。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被冤枉的经历。被人误解的滋味不好受,会震惊,会愤怒,会委屈,会伤心……但再怎么被别人误解,都没有被亲人误解来的痛。
在现代文明中,“疑罪从无”是一种具有人权理念的主张;我认为,对待“闯祸”的孩子,也应该如此。
很多时候,当别人说“孩子闯祸了”,作为家长的我们可能想都没想,就直接代入到管教孩子那一步了。有的父母是觉得“丢人”,急于用管教孩子来挽回尊严;有的父母是觉得如果一件事里有错,那肯定是孩子有错,大人又怎么可能冤枉一个孩子呢?
但很多时候,事实并非一面之词。无论年龄还是语言能力都处于绝对弱势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被人误解,陷入被动的境地。
而对于孩子们的童年来说,宁可放过,也不要错杀;冤枉一个孩子,等于毁了他对成人世界的信任。
图片
那么,当孩子说自己“被冤枉”了,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
安抚孩子的情绪
多方求证还原真相
无论是别人告孩子的状,还是孩子告别人的状,我们作为家长,都不要只听一面之词。
比如,当孩子说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打了,有的家长可能直接气鼓鼓地就打电话,或者在家长群质问对方。
冷静一点的做法是,先听孩子把来龙去脉讲一遍,然后给老师打电话,了解这个事情,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让老师联系对方,去核实事情经过。要知道,孩子之间的摩擦是难免的,我们要尽可能冷静,不去贸然质问对方。
那么当孩子被别人指责的时候呢?我们不要过分在意面子或对方施加的压力,蹲下身,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问问孩子是怎么回事。
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我们要想办法多方求证、取证,还原一个事情真相。如果只是一味息事宁人,不仅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更是对真相的蔑视。
第二
不怕麻烦
还孩子清白
正如开篇说的那个被摊主冤枉的小女孩,她的妈妈不仅仅是了解了事情原委,而且还亲自去摊主处理论。
有的人可能说,那有什么用呢?孩子也被冤枉了,脸也丢过了,对方还不道歉,这样的做法又算什么?
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有必要。
作为父母,不要怕麻烦,调查清楚事情真相,告诉对方他“错了”,其实是在给孩子一个大大的肯定:爸爸妈妈知道你是被冤枉的。
当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素质参差不齐,万一遇到摊主那样不肯道歉的人、或者态度不好的人,该怎么办?
对方如果能意识到冤枉孩子并道歉,当然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没有,我们也不要太过纠结这个事情。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友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礼貌,正如我们为其他人开门,不是每个人都会对你说谢谢一样。重点在于,你知道自己没有错。
图片
第三
抱一抱孩子
帮助他复盘
就像上文中说的一些事件,如果没有监控、如果没有人坚持调查,那很多孩子的清白可能真的就找不回来了。
当孩子被人冤枉之后,我们不仅要寻找真相,还要在事后抱一抱孩子,这种力量会帮助孩子愈合心里所受的伤害。
另外,我们还要帮助孩子“复盘”。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可以怎么做,避免被对方误会?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保护自己?
第四
如果自己有错
一定要向孩子道歉
很多时候,我们难免因为他人的指责而错怪孩子;或者说,我们就是那个冤枉孩子的人。
以前,很多父母即便知道自己错了,也出于脸面羞于道歉,常见的话术就是“吃饭了”……但是孩子并不知道我们的内疚,他们始终认为父母误解了自己,这份误解会伴随他们十几年的成长,甚至长大成人后还无法释怀。
我们都明白,被人冤枉的感觉不好受,我们也不可能取悦身边的每一个人;但被不在意的人冤枉,和被自己最在乎的人冤枉,完全是两种感觉。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自己温暖的港湾;无论遇到任何挫折、苦难、误解,只要想到父母还爱自己,就会重拾信心。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就纵容自己的不道歉,那样只会让孩子对我们一点一点丧失信任。
第五
信任不是放任
拒绝预设判断
可能有的家长要说了:信任孩子,那孩子做错了怎么办?孩子撒谎了呢?难道我们要无条件信任孩子吗?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无论夫妻还是朋友,身边肯定有几个称得上信任的人吧?
但当这些值得你信任的人说出某些匪夷所思的话时,你也会心中存疑,或是想办法求证。
所以,我们所说的信任,是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亲子关系,而不是具体到某一件事上。信任不代表放任,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情景来进行判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成年人很容易用预设条件来判断孩子对错。
比如,一个孩子不好好坐在椅子上,在餐桌旁边乱探身子,就是“调皮”“不听话”。
但如果你蹲下身,和孩子处在同一高度,你就会发现:他太小了,根本看不到桌上的饭菜,所以需要站在椅子上去夹菜,然后再坐下吃,再站起来夹菜……
成年人的傲慢,是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而忽略了孩子的角度。
所以,我们要让自己摒弃给孩子下预设条件的习惯,遇到事情多和孩子沟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你会发现事情并非如你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