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气-处暑?

如题所述

中国传统节气-处暑?

处暑(公历8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

“处暑,七月中。处,止也”“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

山居秋瞑——[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饮食养生:

1、[宜清淡]: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比较适合吃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莲子、扁豆、冬瓜等,此外,沙参、玉竹、百合能防热益气。

2、[宜吃咸味]: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多吃银耳、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奶类等清润食物,以防秋燥。

3、[少油腻,少辛辣]:辛辣烧烤肉食物容易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脸无痘、面不红者若有吃辣味的习惯,可适当吃些辣椒、胡椒之类;有饮酒习惯者可少喝点酒,其中黄酒、白酒一定要加热。

传统习俗:

1、[中元节]:处暑前后的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此时要对孤魂野鬼及地狱鬼予以拯救、施食,主要是焚烧纸钱、予以钱财等。

2、[花节、麻谷日]:旧时民间把中元节前的七月十四称为花衣节,人们在这天买纸花衣烧了祭祖,故称“花衣节”。

3、[祭祖]:在安徽一带,七月十五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活动日。从七月初一开始,就可以看到田间地头有许多贡品和纸钱、鞭炮。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半月,七月十五晚上还要“烧孤衣”。

4、[开渔节]:处暑后进入渔业收获的时节,浙江象山、舟山等地在休渔期结束后的第一天,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在典礼上祭海来感谢大海的恩赐,祈求大海保佑渔民平安。

5、[迎秋赏月]:“七月八月巧看云”,处暑后秋高气爽,天上的云彩疏散自如,格外好看,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6、[忌下雨]:河南处暑这一天禁忌下雨。“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如果这一天有雨水光临,每家每户都拿着一大盆,走到自家门口,做出向外泼的动作,谓之“赶雨”。

气候变化:

1、[一场秋雨一场寒]: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下降,每每风雨过后都会感到明显的降温,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

2、[雷暴]:9月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暴雨,对华南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山地地形,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雷暴活动也较多。

3、[降水量减少]:除华西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少雨区,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以绵绵细雨为主,雨量不大。

农事活动:

1、[收获中稻]:“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康lin仓”,此时中稻成熟、棉花吐絮,一些夏秋作物将成熟,家家户户整理粮仓准备收割。

2、[栽萝卜]:“处暑萝卜白露菜”,萝卜喜欢冷凉天气,处暑时节正适宜栽种萝卜。

3、[防虫]:玉米生长到了中后期,病虫害多发,要及时摘除底部病叶,科学用药防治病虫害。多施腐熟的农家肥,增加磷肥、钾肥和微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4
二十四节气速记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图片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图片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图片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图片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图片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图片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图片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图片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图片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图片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图片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图片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图片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图片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图片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图片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图片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图片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图片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图片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图片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图片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图片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二十四节气的来历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图片
图片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