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有哪些奇怪的村名?

如题所述

据我所知,上蔡县的奇怪村名有13个:

1、华陂镇有个村叫“蚂蚱王”。也许以前这个村里“蚂蚱”多,姓王的就把村名叫做“蚂蚱王”。据老一辈人说:“旱生蚂蚱涝生鱼”。蚂蚱也叫蝗虫,是农业害虫。1942年,河南有40个县遭受旱灾和蝗灾,蚂蚱把庄稼吃得光溜溜的。当时的国民政府地政部长李敬斋说:“就是把苏联和德国的武器全部拿来,也打不完河南的蝗虫。”面对六七月份的蝗灾,上蔡不少老百姓都跪在院子里,向上天祈祷说:“蚂蚱爷,你别吃了,给俺留一点吧!”1942年的上蔡县,几乎颗粒无收,百姓“十室九空”,不少人饿死,更多人选择逃荒。在这样情境下,国民党政府仍强制要求“军粮征收不能减免”,当保长的压力可想而知。上蔡县有两位保长,一个叫翟凤翥zhu,一个叫李相唐,因完不成任务、也不愿意欺压百姓,便选择了辞职逃亡。

世界万物啥为贵?都是“物以稀为贵”。现在蚂蚱少了,人们又把蚂蚱当“稀罕物”了。蚂蚱虽然对庄稼不利,但是对人体有利。蚂蚱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肉质松软,味美如虾,还能治病,有些饭店就有“油炸蚂蚱、陆地飞虾、飞蝗腾达”等菜名。过去许多人饿死也不吃蚂蚱,是有迷信心理,把蚂蚱当成了“天虫”,吃了怕得罪老天爷。当年上蔡县捕获的200万斤蚂蚱,全都烧掉埋掉了。结果,不敢吃的人,全都饿死了;偷偷吃的人,活得好好的。

2、塔桥镇有个村叫“篦子李”。也许以前这个村都是姓李的,以卖“篦bì子”为生。篦子的功能可以用来梳头皮屑等,篦子的齿比梳子的齿密得多。现在卫生条件好了,头上不太脏了、不太痒了,用篦子的和卖篦子的都不多了。

3、东岸乡有个村叫“簸箕贾”。听说以前这个村都是姓贾的,以编织出售“簸箕”而出名;另外这个村的地势也像个“簸箕bò ji”。

4、杨集镇有个村叫“狼坡庄”。也许以前这个村庄紧靠着一个有野狼的高坡,于是就叫它“狼坡庄”。如今看到这个村名,我立刻就会想起吴京执导主演的电影《战狼2》。

5、党店镇有个村叫“忙忙”。“忙忙”这个词的意思是急急忙忙、匆匆忙忙。也许这个村的祖先,感到忙忙碌碌,没有白忙,就取个村名叫“忙忙”。我在军队的时候,每天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但是忙得充实、忙得愉快!

6、洙湖镇有个村叫“一六王村”。这个村是志愿军烈士王登轩的家乡。2017年7月13日,是头伏的第二天。这天下午,我到上蔡城东18公里的“一六王村”,看望了王登轩的女儿王劝,这是王登轩烈士唯一的孩子。她父亲牺牲时,她才10岁,如今她已经77岁了。她的母亲,也就是王登轩的妻子于1997年去世,享年80周岁。在她家里,我还专门问了一下“一六王村”是啥意思,她们夫妇二人都不知道。我猜想了一下,“一六王”这三个字是不是“一溜王”的谐音?意思就是:这附近一溜的人都姓王,所以就叫“一溜王”。后来为了好听好写,“一溜王”改成了“一六王”。

7、东洪镇有个村叫“言语白”。我猜也许这个村的人都姓白,说话也都很直白。后来一打听,不是这个意思,而是“鲶鱼白”的谐音。因为这个村离黑河、洪河较近,姓白的人以前靠捕捞出售“鲶鱼”而出名,所以村名就叫“鲶鱼白”,后来改成了“言语白”。现在这个村只有一户姓吴的,其他户都姓白。

8、蔡沟乡有个村叫“干坑村”,这里的“坑”特别多,有西坑、南坑、东坑、小圆坑。也许以前这个村常年干旱,雨水很少,坑里没水,都是“干坑”,所以就叫“干坑村”。如今大坑小坑都变成柏油路或水泥路了。

9、朱里镇有个村叫“拐子杨”。“拐子杨”的来历是:以前有一群姓杨的难民,逃荒逃到朱里,东拐西拐、左拐右拐、拐了又拐,于是在朱里与韩寨、东洪、东岸交界的地方选址安营扎寨,组建了个村庄就叫“拐子杨”。如今这个村因为是“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的家乡而闻名全国。张全收在深圳成立“全顺人力资源公司”,将打工者往深圳大小工厂输送,他赚的就是中介费。十几年来全顺公司累计安置农民工就业200多万人次,比上蔡县150万的总人口还多。他光荣当选为第十一届、第十二次全国人大代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0、邵店镇有个村叫“籽粒”。难道这个地方盛产“籽粒苋”?籽粒苋也叫千穗谷,柔嫩多汁,清香可口,营养丰富,猪、鸡、鸭、鹅、牛、兔、鱼都喜欢吃。

11、黄埠镇有个村叫“狮子口”。为啥叫“狮子口”?难道这个地方古时候有野生的狮子?难道这个地方的地势像狮子大开口?难道这个地方表演狮子的艺人比较多?难道这个地方石狮子比较多?答案不知,来历不明。我就知道上蔡城里有7对大石狮,坐落在这7个大门口:蔡明园里的御园寺、蔡仲陵园、白云观、烟草局、卧龙岗建材市场、大程面粉厂、上蔡六小。

12、无量寺乡有个村叫“七块店”。我猜想,这个村是因开店而出名的,那时候的住店费都是收“七块”,久而久之,村名就叫“七块店”。

13、崇礼乡有个村叫“格了朱”。以前这个大村全是姓朱的,村里有3个井,把姓朱的隔开了,隔成了3个小村庄,各吃各的井水,所以就叫“隔3朱”。后来又把“隔”字简化成了“格”字。再后来,许多人常把“3”字写得像“了”字,所以就变成了“格了朱”。

以上13个奇怪的村名,有正解,有猜想,请知道底细的网友们留言补充吧!

本文作者:习羽翔

2017年8月13日写于上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