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乐毅有什么事迹?

如题所述

管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在齐国担任相国,他的主要事迹有:

一、衡山之谋

作为齐相,管仲一直在谋划征服以出产武器而出名的衡山国。但是管仲一向擅长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在出兵前派人在衡山国大肆以高价抢购兵器,使得衡山国的国民纷纷放弃农耕,转而从事制造兵器。

之后,管仲又刻意哄抬粮价,使得衡山国和周边几国纷纷卖出粮食赚钱,但就在衡山国的粮食卖得差不多之时,管仲突然停止收购,并在粮食成熟前的夏季对衡山用兵,这时无兵器也无粮的衡山国只能束手投降。这一经典案例堪称是古代货币战争的典范战役。

二、老马识途

齐国发兵攻打孤竹国,孤竹国降将设计将齐国大军诱进荒漠,然后逃之夭夭。此刻天色已晚,四周一片风沙遮眼外加寒气逼人。齐国军队迷了路,不知所措。就在这个危急关头,管仲设计以老马识途的办法,带领大军走出困境。

三、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在之后经商的时候,管仲一直将赚来的钱多分给自己,鲍叔牙却不以为意,体谅管仲家里的贫困。之后二人各为其主辅佐各自的主公时,鲍叔牙还出面救了管仲,并且向齐王大力推荐管仲,使其成了齐相。这份深厚的友谊在后世成为称颂一时的佳话。

乐毅,战国后期的军事家,他曾辅佐当时实力稍逊的燕国,官拜上将军,统率赵、楚、韩、魏、燕等五国联军伐齐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险些将当时强大的齐国彻底灭亡,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这也使得乐毅的名气提升到了同管仲齐名的地步,两人都是有着匡扶人国、经天纬地功绩的大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27

前面咱们说道诸葛亮自我包装,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如果说秦始皇唐太宗算一流,王安石岳飞算二流,那么管仲、乐毅最多只能算个三流。为什么?管仲、乐毅都只是辅助了一个偏安的小朝廷,也就是一个州和几个郡的概念,而且虎头蛇尾:管仲虽然能让齐国短暂称霸,但活着的时候不能让齐桓公罢黜易牙、竖刁等奸佞小人,死后齐桓公命丧群小之手,齐国内有大乱,外有趁火打劫,元气大伤;乐毅扶植弱燕,连下齐国七十二城,却只被一田单使反间计就功败垂成,最后死于异国他乡,七十二城也全部丢失。这两个人,充其量就是有爆发力,但是没有持续性,在俊杰多出的中国古代,这二位实在算不上多厉害的角色。诸葛亮不学习萧何张良这样真正的辅政天才,而要自比管仲乐毅这样大权独揽的闪烁流星,并且以向他们学习为荣,实在有负这么多人对他的厚爱。

诸葛亮有诸多优点,但是读书观其大略我只同意一半。打个简单的比方,读者便自明了:第一遍读诸葛亮,和第十遍读诸葛亮,您自己心里的诸葛亮,不一样了吧?特别是一本好书,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全部呈现。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以宰相之才,尽一生阅历,十九年才写作完成。完成之后拿给朋友看,据他所说只有一个人能读完。一本好书只观其大略怎么可能读的明白这本书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呢?打个比方,第一遍读书是读故事会,第二遍是读小说,第三遍才是深入内涵的开始。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这个道理。至于领悟的境界有多高,一要看自身造诣和悟性,二要看下功夫的程度。一本好书,如同一个好人,绝对值得一辈子去领悟。

至于同意的那一半,则是大多数书意境比较浅,观其大略可以节约读书时间,有空去多涉猎一些,博览群书以增加知识面的广度。一本好书的诞生是有冷却期的,这段真空期内,就是提升广度的最佳时期。可以说,石广元,徐庶,孟公威“务于精熟”的读书方法是提升知识深度的好方法,诸葛亮“观其大略”是提升知识广度的好方法,相得益彰。无论如何,开卷有益,拿到一本好书,不求读多少,只要愿意去读,对自己都是有提升的。我经常和朋友说,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学习。因为思考是用旧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而学习是打开新思路的途径。孙权曾经用孔子的话教育吕蒙:“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吕蒙从此发奋读书,进步巨大:“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只可惜,现在愿意读书的人已经不多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