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时间坐标研究

如题所述

地质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各种同位素定年体系和方法,包括K-Ar、Rb-Sr、Sm-Nd、U-Th-Pb等同样可以作为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时间尺标。不同同位素体系给出的球粒陨石全岩等时年龄和矿物等时年龄在分析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约4.56Ga,大致代表了太阳系的形成年龄。最近用Re-Os法获得的铁陨石的年龄为(4.61±0.01)Ga(林杨挺、欧阳自远,1998)。

主要参考文献

刘光鼎.1995.海洋高技术.见:《走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调研组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海臣.1998.LAM-ICP MS:一项在地球化学研究领域极具潜力的新技术.地学前缘,第5卷第1-2期,324.

刘福田,白星碧.1995.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见:《走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调研组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孙鸿烈,赵士洞,江洪.1995.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和监测网络.见:《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调研组编.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一良,魏春生,郑永飞.1998.俄歇电子谱学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地学前缘,第5卷第1-2期,311~323.

李舟波,王祝文.1998.科学钻探中的元素测井技术.地学前缘,第5卷第1-2期,119~130.

李裕伟.1998.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地学前缘,第5卷第1-2期,335~341.

吴其斌,张肇元.1991.全球地学大断面计划.见:项仁杰,史崇周,冯昭贤主编.地壳和上地幔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吴其斌.1996.油气勘查的某些非常规物探方法:综述.见: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编.走向21世纪的地学与矿产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

吴其斌.1996.物探方法寻找隐伏矿床:综述.见: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编.走向21世纪的地学与矿产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

陈华.1993.新的微束分析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见:肖庆辉等编.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肖益林,傅斌,郑永飞.1998.激光探针分析在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地学前缘,第5卷第1-2期,283~293.

肖庆辉.1993.一些前沿技术领域概述.见:肖庆辉等编.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肖庆辉.1995.大陆科学钻探.见:《走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调研组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林杨挺,欧阳自远.1998.太阳系形成及演化研究方法.地学前缘,第5卷第1-2期,61~71.

林传易.1993.矿物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研究.见:肖庆辉等编.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张伟.1993.大陆科学超深钻技术.见:肖庆辉等编.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姚伯初.1998.用海洋地震方法研究岩石圈结构.地学前缘,第5卷第1-2期,111~118 .

顾赤峰.1993.地球物质研究的几个新的技术.见:肖庆辉等编.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徐冠华.1995.遥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见:《走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调研组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徐冠华.1995.中国资源与环境信息工程.见:《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调研组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林.1991.应用地球物理学的新分支——油藏地球物理.见:当代地质科学技术进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谢学锦.1998.战术性与战略性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地学前缘,第5卷第1-2期,171~183.

程国良.1993.古地磁数据的判据.见:肖庆辉等编.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Perisov A V.1998.世纪之交的遥感方法.见: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10卷),地学新技术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ICOG-9 Organizing committee.1998.The Abstracts of ICOG-9(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chronology,Cosmochronology and Isotope Geolog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Vol.43 Supplement,August 1998.Beijing:Science in China Press.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5
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
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天文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一基础理论搞不清楚,其他的很多天文学理论就搞不清楚。可到目前为止,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科学家们也没搞清楚。
地球膨裂说认为,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这些熔融的火球冷却后形成了行星、月亮、小行星、卫星和慧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大的火球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一些小的火球来不及收缩成球形,而冷却成了不规则的形状,形成了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行星。一些小一点的火球由于离大火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大火球的卫星。一些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具有较重的物质;一些离太阳较远的行星,具有较轻的物质。这是因为离太阳较远的行星具有的液态氢等物质和太阳表面的熔融物质一样,并且较轻,而且处在太阳表面,因此它们在太阳爆炸时获得了较大的离心力,飞离太阳较远;距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具有的岩石、金属等物质和太阳表面下面的熔融物质一样,并且较重,而且处在太阳表面的下面,因此它们在太阳爆炸时获得了较小的离心力飞离太阳较近。
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证据:
1、质量守衡
经科学家们观测,太阳的质量是太阳系质量的99.87%,太阳系中行星的质量是太阳系的0.13% (1)。那么太阳的质量+太阳系中行星的质量=太阳系(原始太阳)的质量。也就是99.87%+0.13%=100%。这足已证明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
2、角动量守衡
太阳角动量是太阳系的0.73% ,太阳系中行星的角动量是太阳系的99.27%
(2)。那么太阳的角动量+太阳系中行星的角动量=太阳系(原始太阳)的角动量。也就是0.73%+99.27%=100% 。这足已证明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
3、能量守衡(转动能量守衡)
因为天文计算中不可能绝对准确,所以我们可以把天文学家们关于太阳、行星的质量,太阳、行星的角动量占太阳系的百分比看成是整数。也就是把太阳的质量看成是太阳系质量的99.%,太阳系中行星的质量看成是太阳系的1% 、太阳的角动量看成是太阳系的1%,太阳系中行星的角动量看成是太阳系的99% 。这也就是说太阳的质量和行星的质量之比为99/1,太阳的角动量和行星的角动量之比为1/99。这也就是说太阳的质量和行星的质量之比和太阳的角动量和行星的角动量之比互为倒数1/99=1/99。
我们设太阳的质量为m ,太阳系中行星的质量为m1 ,根据角动量公式mr2ω,设太阳的角动量为mr2ω ,太阳系中行星的角动量为m1r12ω1 。这样太阳的质量和行星的质量之比与太阳的角动量和行星的角动量之比互为倒数,也就是m1/ m= mr2ω/m1r12ω1 (1) 。
我们假设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原始太阳爆炸形成太阳系之后,行星在太阳万有引力的拖拽下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的转动能就会不断向行星转移,直至太阳的转动能等于行星的转动能为止。
根据实心球转动能公式E=2/5mr2ω2,我们设太阳的转动能为E=2/5mr2ω2 ,太阳系中行星的转动能为E1=2/5 m1r12ω12 。太阳的转动能等于行星的转动能,也就是2/5 mr2ω2 =2/5 m1r12ω12 , 也就是mr2ω2 = m1r12ω12 (2) 。
根据(2)式得出 mr2ω/m1r12ω1= ω1/ω (3)
根据(1)、(3)式得出 m1/ m =ω1/ω (4)
根据(1)、(4)式得出ω1/ω= mr2ω/m1r12ω1 (5)
根据(5)式得出mr2ω2 = m1r12ω12 (6)
根据(6)式得出我们假设的(2)式成立,太阳的转动能=太阳系中行星的转动能,太阳的转动能+太阳系中行星的转动能=原始太阳的转动能,转动能守衡。
4、行星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我们知道,椭圆形公转轨道是因为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圆形公转轨道是因为离心力等于向心力。以地球为例,地球在近日点自西向东公转时,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所以地球离太阳越来越远,到远日点时离心力等于向心力:地球在远日点自西向东公转时离心力小于向心力,所以地球离太阳越来越近,到近日点时离心力大于向心力。
地球的公转轨道为什么是椭圆形呢?地球膨裂说认为,因为地球是太阳发生爆炸飞离太阳的,所以离心力大于向心力。这就像人造卫星的初始地球轨道是椭圆形一样。因为人造卫星是从地球上发射出去的,人造卫星有一个飞离地球的离心力,而且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因此人造卫星的初始地球轨道是椭圆形。因为人造卫星是被月球“俘获”的,离心力等于向心力,所以人造卫星的初始月球轨道为是圆形
按照星云说的观点,太阳和行星是同源的,它们都是原始星云形成的,因此它们的公转轨道应该是圆形的。
5、八大行星的近日点都在太阳的同一侧。为什么八大行星的近日点都在太阳的同一侧呢?这是因为八大行星是在太阳近日点的一次爆炸时同时飞出的。这就像人造卫星的地球公转轨道近地点就是人造卫星的发射点一样。
按照星云说的观点,太阳和行星是同源的,不可能八大行星的近日点都在太阳的同一侧。
6、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异常
我们假设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就应该太阳的转动能等于行星的转动能,也就是mr2ω2 = m1r12ω12 (2)。
根据(2)式得出mrω2 /m1r1ω12= r1/r (3)
根据(1)、(3)式得出 m1/ m = r1/r (4)
根据(1)、(4)式得出 r1/r = mrω2 /m1r1ω12 (5)
根据(5)式得出mr2ω2 = m1r12ω12 (6)
因为m1/ m =1/99,所以 mrω2 /m1r1ω12=1/99 。
也就是行星的角动量是太阳系角动量的99% 。
因此,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异常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太阳系的证据。
如果太阳系是原始星云形成的,上述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6个证据就无法解释。
参考文献:
(1)、查百度:“太阳的质量是太阳系质量的99.87%,太阳系中行星的质量是太阳系的0.13%”。
(2)、查百度:“太阳角动量是太阳系的0.73% ,太阳系中行星的角动量是太阳系的99.27%”。
作者:赖柏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