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历经了千辛万苦,途中有哪几次重要的转折点?

如题所述

1、黎平会议改变了红军长征的路线

1934年12月14日,红军攻占贵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黎平召开,继续讨论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的进军方向问题。李德仍主张将红军折入黔东,然后北上湘西。毛泽东坚持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双方争论十分激烈,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断然决定采纳毛泽东的主张。

王稼祥、张闻天也赞同毛泽东的意见,同意中央红军由黎平西进,渡乌江而深入贵州,放弃北去湘西的原定计划。于是,会议根据多数人的意见,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红军向遵义西北前进,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的根据地。

黎平会议后,12月19日,中央军委立即作出了中央红军转向西进的行动部署,向遵义地区进发。黎平会议改变了红军长征原定的路线,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页,历史上称之为“黎平转兵”。

2、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我们党对在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乃至对整个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这次会议为开端的。

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党内的重大问题,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是以这次会议为标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从这次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时指出的:“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

扩展资料:

1935年6月上旬,红军主力渡过金沙江之后不久,党中央委派陈云恢复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以获取共产国际的追认及各种援助。

陈云来到莫斯科,把红军长征后的一些情况做了如实汇报,同时写了一本《随军西行见闻录》。主人翁叫“廉臣”,是以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的身份,介绍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这是最早向全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作品。

红军长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长征结束之后,国民党依旧对红军进行妖魔化,封锁消息。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有很多外国的友人、新闻工作者突破重重阻力来到陕北。

首先来的是著名的埃德加·斯诺,他在延安待了三、四个月的时间,采访了很多中共领导人、中共高级军事将领,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是一批可敬、可亲、可爱的人。斯诺等人对长征、对红军的宣传,对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形象的重新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2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博古、李德的军事路线错误,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并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会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云南扎西(今威信)连续召开会议,决定以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审查通过《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并决定加强对中央苏区和中央分局以及对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随后,中共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以周恩来为团长,负责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实际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月下旬-5月上旬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随后顺利通过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继续北进。
第2个回答  2019-09-22
首先肯定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不仅对于长征,对于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发展都有深远意义。
重要的战役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3场重要的胜利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可以说让蒋介石全歼红军的企图彻底失败。
还有嘉陵江战役;包座战役;腊子口;直罗镇这些 战役为红军北上奠基基础。
第3个回答  2019-09-22
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会议
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临时紧急会议。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改变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路线,而取西入贵州。
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县召开会议,再次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放弃了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改向黔北的遵义进军。
猴场会议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县猴场镇召开会议,通过了在川黔边展开战略反攻,建立新的苏区的决定。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中央领导岗位上。
鸡鸣三省会议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尚示确切考证)召开会议,决定反攻遵义,并且博古向张闻天正式交出中央领导权。
扎西会议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云南扎西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决定恢复白区工作,总结了土城战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编了红军并确定了回师遵义的战略方针。
白沙会议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蔺白沙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红军二渡赤水。
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县苟坝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了是否进行打鼓新场战役,并确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事决策三人团,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会理会议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会理县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部队中的“右倾情绪”,并点名批评了彭德怀、林彪、刘少奇、黄克诚等人。
泸定会议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泸定县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中央红军过雪山与四方面军会合,并且由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地下党组织。
两河口会议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县城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北上陕甘建立根据地,准备实行松潘战役。
黑水芦花会议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县(亦称芦花县)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并集中讨论了四方面军的工作问题。
沙窝会议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儿盖地区的血洛寨(藏语叫作沙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增补了几位四方面军将领进政治局,同时决定执行《夏洮战役计划》。
毛儿盖会议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左右两路军迅速执行北上东进的发展计划。
牙弄会议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徐向前、陈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开非正式会议,决定联名催促张国焘及左路军尽快北上。
巴西会议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单独北上。
俄界会议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迭部县高吉村(亦称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榜罗镇会议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通渭榜罗镇召开会议,决定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为陕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