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究竟给吴三桂什么好处了?吴三桂为什么投靠满清?

如题所述

其实就开始而言,吴三桂是不想投降的,因为自己从小作为土生土长的辽西人,对清兵的痛恨是深入骨髓的,从小吴三桂在吴襄的教育下也是立志要成为一个忠君爱国的大将军。这点在松锦大战中吴三桂精彩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而在战败后,吴三桂对皇太极和舅舅祖大寿、祖大乐的劝降也是置若罔闻,原本日子就这样也挺好,可偏偏就赶上公元1644年这注定不平凡的一年。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崇祯皇帝情急之下叫吴三桂舍弃宁远,回京救驾。作为辽西最大的地主,舍弃宁远,意味着失去家园和土地,同时也割舍了自己和关宁军的经济命脉,另外除了五万关宁军需要撤走,这五万人马的八万家属也要随行,如此庞大的人马迁徙,如何安置就成了很大的问题,更为要紧的是,关外的百姓听闻吴三桂要撤兵,也要求一起撤回关内,这样一来,十几万人的队伍就变成了五十万人之众。更为要命的是另一方面,面对李自成连战连捷的数十万大军,吴三桂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匆忙出战,搞不好就全军覆没了。

1644年3月11日,吴三桂率领五万关宁军西进前往京师,同行的,还有四十五万民众。如此庞大的队伍,里面还扶老携幼,行进速度之慢,是日行不过50里。一直到3月20日,吴三桂的人马才行进到河北丰润,而这距离北京,还有数百里之遥。然而令吴三桂想不到的是,就在前一天,大顺军已经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已经自缢煤山。

《明季北略》记载:

“二十日抵丰润,京师陷矣,三桂闻变,屯兵山海。”

屯兵山海关之后,吴三桂就要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了,是继续为君报仇,还是投降闯军。事实上,李自成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明季北略》云:

“二十九日,自成使唐通,于文武二人犒师,银四万,以吴襄手书招三桂,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而犹全孝子之名”。

很显然,李自成急于要吴三桂的一个答复,并且搬出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来劝降。更狠的一手是,吴三桂的关宁军缺饷两个月的事李自成也知道,于是乎特意用4万两白银来犒赏关宁军,意思是说只有跟着我,你的兵才会听你的,因为你已经没钱了。

这一击如五雷轰顶般击打在了吴三桂那纠结的心上,的确,如果没钱,自己手下的五万关宁军迟早要反水,跟了李自成,或许还能留住自己人对自己的忠心。更重要的是,自己最敬爱的父亲还在李自成手上,很显然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李自成才没有杀掉父亲,但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很有可能,不不不,是一定会害死自己全家老小的。或许,这次投降,并不一定会让自己身败名裂,作为一个孝子活下去,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于是这一天起,吴三桂决定抛下忠臣的包袱,打算保全孝子的名头,把山海关交由大顺军后,吴三桂领军前往了北京,去面见李自成。《明季北略》云:

“三桂乃报使于自成,卷甲入朝。”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关宁军降顺了,但是旗号仍然是大明的旗号,而且军服也仍然是大明的军服,也就是说,吴三桂虽然降顺,却是一种十分脆弱的降服关系,因为吴三桂不信任李自成,所以这支千锤百炼的军队,随时都有可能反水。

果不其然,历史总是这么调皮,就在吴三桂的心还没有稳定下来之前,北京出事了。

为了维持北京城内大顺军的生计,李自成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而其手下大将刘宗敏把目光投向了吴三桂的平西伯府邸。很快吴三桂就接到了消息,父亲吴襄被拷打,小妾陈圆圆被霸占。

相信此时的吴三桂一定是这么想的:我带兵献关投降,你李自成就这么欢迎我。去你妈的封侯赐爵,老子不干了。大丈夫不能保全一女子,何以生为!

愤怒的吴三桂率军杀回山海关,重新把大明的旗帜插在了山海关的城楼上。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领十万大军开往山海关,虽然李自成仍有劝降的意图,但是身后的军队也表明了李自成劝降不成则开战额决心。如此,吴三桂面临这空前的压力。正当吴三桂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却发现前方真的有一个柳暗花明的村落——1644年,试图再次入关劫掠的清军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开始南下。而关内的变局使得清军停滞在了翁后,以观时局的变动。就在多尔衮举棋未定之际,吴三桂的使者到了。目的很简单,借兵。

其实做出这样的决定,吴三桂是经过了内心的煎熬的,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和自己曾经的敌人合作,可是历史又哪里给了他选择的机会呢?在第一封书信上,吴三桂赫然写道:

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王之威望,所素仰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义,谅王亦知之。今我国以宁远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陲而巩固京师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款,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今贼首僭称尊号,虏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诚赤眉、绿林、黄巢、禄山之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可立而待也。我国积德累仁,讴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晋文公、汉光武之中兴者,容或有之。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三桂受恩深厚,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除暴翦恶,大顺也;拯危扶颠,大义也;出民火水,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贼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非常明确的意图,不是降清,而是请兵。我吴三桂死也不会降清的,我曾经不会,现在也不会,以后更不会。

多尔衮收到信后,出于礼貌,也进行了回复,其内容基本是平流寇的支持,借兵的不可以,实在不行你投降吧。

废话,全他妈是废话,要是老子打的过李自成,会向你借兵?还投降,投你个大头鬼!

牢骚归牢骚,仗还得打,还必须赢,要赢还是得借兵。

怎么办,舔着脸去求情吧。

于是就有了吴三桂的第二封信:

大清国和硕亲王阁下:接王来书,知大军已主宁远,吊民伐暴,扶弱去强,义声震天地。王把以相助,实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尤其大也。三桂承王,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诸要地,诱贼速来。今三桂已悉简精锐,以图相机剿灭。恳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赋可擒。 大明平西伯吴三桂顿首 甲申年四月。

信送出去了,吴三桂期待的望着关外,希望能看见清军的身影。哪怕是八旗马队走过扬起的尘土也好。

然而,还是李自成的大军先到了。

4月21日,李自成对山海关发起了攻击,吴三桂以五万将士拼死抵抗,经过了一天的血战,关宁军丧亡惨重。山海关,快要守不住了。

此时的吴三桂,估计已经是绝望了,明知自己就要输了,确实那样的不甘心。为什么偏偏老天要把自己生在一个大厦将倾的帝国上,又为什么要把自己安排在这亡国孤臣的位置上。他想要的是一个活下去的忠臣孝子,难道这个要求很过分吗?万念俱灰下,吴三桂低头再次望向关外,只不过这次,他看见了清军的影子。

多尔衮终于是来了。

但是清军却在山海关前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继续原地待命。

吴三桂明白,多尔衮是要他一个态度,一个投降的态度。

而吴三桂放不下这个心结,面对困境,吴三桂决定在挣扎一次,21日的晚上,吴三桂先后8次派人去和多尔衮谈判,请求发兵。而多尔衮表示,我不感兴趣。

绝望,彻底绝望了。

这一夜,吴三桂彻夜未眠,他想到了松锦大战中被清军斩杀的明军将士,他想到了自己在宁远城头和清军的几番血战。曾经自己立誓定要收复旧土,击破清军,而如今,自己要想活下去,除了降清却别无他则。投降,如同烈火般焚烧着他的心。吴三桂最后的信念,就要崩塌了。

精忠报国、忠臣孝子,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

我要活下来,活下来才能把我自己的命运。

四月二十二日,在天边刚刚泛起白光时,山海关的东大门打开了,进关的是整齐的八旗队列。历时二十多年,八旗军终于走进了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关城。对比于兴高采烈的清军,吴三桂正坐在帅府里无奈的叹气,而他头上的发髻,俨然是金钱鼠尾辫了。

既然投降了,那就决战吧。

太阳升起之时,吴三桂率军冲入了李自成的军阵中,展开了厮杀。

这是关宁铁骑的最后一战,也是吴三桂作为清军将领的第一战。

很快,人数占劣势的关宁军陷入了困境,而本应救援的清军并没有出现。

绝望再次表现在了吴三桂的脸上,或许真的是天要亡我吧。

就在关宁军即将败退之际,期待已久的八旗军终于出现了。

十二万八旗铁骑从两翼的辅城中冲出,如同利剑般插入了李自成大军的两肋。

闯军败了,不可一世的大顺军在清军摧枯拉朽班的攻势下迅速溃败,侥幸逃出的李自成匆忙的带着残兵败将退回了北京,清军赢得了胜利。

看着退却的顺军,吴三桂感慨万千,却没有一丝是高兴的意思。

昨夜,他失去了理想和人格。而今天,他失去了出生入死的关宁军。但是他仍有最后一丝侥幸,回到北京,他的陈圆圆应该还在,而京城的内的旧臣,也应该还不知道他降清的事。

似乎一切还可以挽回。

然而他面对的却是多尔衮,一个比他更加精明狡诈的对手,吴三桂能想到了,多尔衮亚想到了。

在清军进入北京的那一刻起,多尔衮就命令粘贴告示,宣告是吴三桂开关降的清,引清军入得关。

完了,一切都完了。叛将贰臣的名号,是摆脱不掉了。

既然摆脱不掉,我又何必坚持呢?

堕落比想象的更容易,但吴三桂没有彻底堕落,取代了原来理想人格的,是深不见底的野心,从他接受平西王封号并拒绝接见南明使臣那一刻起,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并没有完全投降给清国,而是作为一个隐忍者,等着让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而前往云南和李定国的决战就是自己发家致富的开始,正是他,曾经大明铁骨铮铮的忠臣,成了亲手勒死自己前朝君王的凶手,也是他,大清的开国功臣,在康熙十二年,起兵反清,并在康熙十七年称帝。

看看吴三桂的一生,除了可唾可叹,也有可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7

    吴三桂为什么降清,至今众说纷纭,吴三桂降清,最初的想法是借兵,最后为形势所迫。当时吴三桂的第一选择是降大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所在的山海关,关外就是蓄势待发的清兵,如果没有关内的后勤支持,清兵荡灭吴三桂是迟早的事。如果李自成表现的还有点像样,譬如不动吴三桂的兵权,不动吴三桂的女人,这件事实在是顺理成章的。

    然偏偏是大顺王朝一上台,就连出昏招,在谈判之际,连吴三桂的女人都抢,你可以想象吴三桂此时的心情。所以吴三桂这便考虑第二选择,那就是联清抗顺以求复明,因为当时南方还存在一个南明,如果南明能像当年的宋朝一样,保住自己的地盘,然后花点钱让清朝滚蛋,这未必不是一件可以考虑的事。事实上,吴三桂实施的就是这一条。

    当初李自成占@领@京@城,派人来劝降,他是同意投降李自成的,为什么?不是什么“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只是因为按照游戏规则,李自成统一天下了,改朝换代了,前朝旧臣都会善待,官僚系统和地主阶级是王朝的基本盘,谁来都会保留的,就像你收购一个公司,管理层你不敢换一样的道理,没有管理层你收购了也没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20
    其实更多的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把吴三桂他爸给抓了,而且还有比饷镇抚司,正常人听到这个消息也会犹豫要不要回去,最后连吴三桂的陈圆圆也抓了,这。。。其实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与看法,但是将心比心,自己带着前朝最精锐的部队回去,他爸他爱妾都抓了的话,回去会怎么样?别忘了还有比饷镇抚司,正常人也不会回去吧,待会回去来个明升暗降,连兵权都没了,基本上家产、他爸、他爱妾基本上没有筹码要回来了。。。
    与其说投靠,不如说是利用满清,其实也是各怀鬼胎,想坐山观虎斗,看着满清跟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对战,最后再看情况来一个渔人得利,岂不美哉,但是多尔衮早就看出来吴三桂的心思,而且多尔衮知道他爸他爱妾在李自成手上,明显吴三桂比多尔衮要着急
    最后吴三桂还不是骑兵作乱了吗?其实与其说投靠不如说是各怀鬼胎利用满清,但是又用得不够高明。。。。
    第3个回答  2018-12-29
    吴三桂突然改变主意,由投降大顺转持敌对态度。产生这一急剧变化的原因在史籍中有三种说法:一是吴三桂听说他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拘捕追赃,一是误信从京中私自逃出的奴仆谎报吴襄全家被大顺军抄没,第三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说法是吴三桂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又名陈沅)为大顺军将领所掠,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真实情况已难考定。吴三桂投降大顺,本意是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从北京传来的消息使他疑窦顿生,猜测李自成的召见很可能是一种骗局,将对自己采取不利行动。于是,他骤然变卦,带领部下兵马直奔山海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2-28
    吴三桂为什么降清,至今众说纷纭,吴三桂降清,最初的想法是借兵,最后为形势所迫。当时吴三桂的第一选择是降大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所在的山海关,关外就是蓄势待发的清兵,如果没有关内的后勤支持,清兵荡灭吴三桂是迟早的事。如果李自成表现的还有点像样,譬如不动吴三桂的兵权,不动吴三桂的女人,这件事实在是顺理成章的。

    然偏偏是大顺王朝一上台,就连出昏招,在谈判之际,连吴三桂的女人都抢,你可以想象吴三桂此时的心情。所以吴三桂这便考虑第二选择,那就是联清抗顺以求复明,因为当时南方还存在一个南明,如果南明能像当年的宋朝一样,保住自己的地盘,然后花点钱让清朝滚蛋,这未必不是一件可以考虑的事。事实上,吴三桂实施的就是这一条。
    当初李自成占领京城,派人来劝降,他是同意投降李自成的,为什么?不是什么“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只是因为按照游戏规则,李自成统一天下了,改朝换代了,前朝旧臣都会善待,官僚系统和地主阶级是王朝的基本盘,谁来都会保留的,就像你收购一个公司,管理层你不敢换一样的道理,没有管理层你收购了也没用。
    再比如,外族占领中原,一般都会成立傀儡政府的,也是因为统治需要这些原政府基本盘。所以,按照潜规则,吴三桂这些人的利益基本会保留,到时候封侯拜相也不是没可能,这是他选择投降李自成的初衷。
    只是后来他发现李自成的手下在占领区打击官僚集团,李自成在京城也纵容手下洗劫了官僚富户,吴三桂家也被洗劫了,这样他只能选择反叛了,他选择投靠满清,也不是因为他喜欢做汉奸,只是因为他处于李自成和满清之间,只能选一个投靠,不然就是炮灰了,李自成不能投靠了,就只能满清了。而且,多尔衮给了吴三桂很大的自主权,吴三桂继续带领自己的部队,而且可以招兵买马。可以说清朝对吴三桂是相当信任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不出大价钱,办不成大事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