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去世,为何说他是现代建筑业最后的大师?

伟大建筑师贝聿铭前不久去世,很多人说他的是建筑业最后的大师,这是为什么呢?

贝聿铭是美籍华裔著名的建筑师。香港的中银大厦,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都是他的著名作品。贝聿铭原本对建筑并不感兴趣。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赖特设计的帝国饭店非常有气势,他才被建筑所吸引。贝聿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他不但有风度,而且做事情非常有效率。所有他参与的伟大的建筑设计曾经遭遇了各种艰难险阻。但是他会想方设法搞定预算问题。以此来保证他的创造力不受到限制,和建筑物的品质完美无缺。

贝聿铭虽然设计很多精美的建筑。但是,也曾遭遇过滑铁卢。波士顿汉考克大厦的玻璃幕墙脱落曾导致了,他和合伙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贝聿铭也曾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它具有强大的抗击打能力。坦然的面对挫折的考验。贝聿铭认为做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十足的信心。当你相信某件事情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必在乎自己是谁。单纯的一个设计,需要考虑的复杂内容很多。因为与之相关联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北京的香山饭店、香港的中银大厦,都是非常难做的项目。尤其在80年代前后。设计建筑香山饭店所采用的原材料,价格非常昂贵。很多负面的批评指责言论接踵而来。他一边要顶着重重的压力,一边要静下心来,专心设计。所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香港的中银大厦。所要求的风格,必须具有现代气派。在现有的预算基础上还要尽可能的保证科技含量。当时因为香港尚未回归祖国。所以中银大厦这个项目相当于是个政治任务,异常艰巨。贝聿铭善于跟他人搞好关系。他深知强强联手,可以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一件优秀的建筑作品能否获得成功得到公众的认可,它的关键点就在于全面的设计权衡。似乎只有贝聿铭能够牢牢的抓住艺术和文化的灵魂,创造出非凡的作品。今天我们无论看他设计的任何作品,所带来的感受都是震撼的。他既是伟大的建筑师,又是杰出的艺术家。他是现代建筑业最后的大师当之无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8

贝聿铭他被称为现代建筑业最后的大师的主要原因是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这些都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等等。他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肯尼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

更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贝聿铭根据自己的一贯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寻找灵感,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苏州博物馆以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21世纪到来后,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苏州博物馆作为封山之作,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2009年,贝聿铭还参与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去了埃及和中东的其他国家寻找的伊斯兰教文化的最佳表达,他发现无论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伊斯兰建筑物,还是土耳其的建筑物,都有着其他宗教的痕迹,不再是纯粹的伊斯兰表达方式。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第2个回答  2019-05-29

狮园犹在,光影长存---纪念贝聿铭大师

2019年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主要作品有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肯尼迪图书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等。他一生获奖无数。被誉为“现代最后的建筑大师”,“中国最后一个贵族”。

01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苏州望族,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是贝家故宅。他的童年就是在园林中度过。园林中的假山、石桥、池塘和瀑布是他童年时的美好记忆。他在上海读完中学。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开始接受西方现代教育。

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体系中,获得最顶级的资源。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视野、格局超越常人。曾有人这样评价他:“贝聿铭是一个难得的跨文化样本,他从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里穿越。”

02

中国人在千年的生活经验中,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人的最高追求,天人合一为大道。

建筑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建筑要融于自然,自然会反馈建筑。中国古典园林的假山、池塘、流水、藤蔓、修竹、奇树都是有生命的东西,点缀在亭台楼阁之间,山型的多变、水的荡漾流动、植被的四季荣枯,都是大自然的信息。为建筑增加了生机与灵性。

同时建筑造型上也追求变化,忌平直呆板。所以中国建筑的亭台楼阁都是飞檐斗拱,能弯曲的地方就不会平直。这也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平衡。

但这样就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成本高昂。狮子林是贝聿铭的叔叔花80万银元买来的,普通人家根本消费不起。北宋末期的“花石纲”因为消耗巨大,导致民怨沸腾、叛乱四起,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其次建造周期长,比如狮子林后来的整修花了70年。

而且技术要求也非同一般,目前能够完成古典假山叠造的匠人基本找不到了。

03

西方的现代建筑追求风格简洁化、造型几何化、结构模块化、低成本、短周期。这对于普通建筑来说,不是问题。但对于公共和文教建筑,也就是贝聿铭主要的承接项目来说,发挥的空间就很有限。既要新奇美观,又要低成本、短周期,这对每一个设计师都是一个考验。

但对于学贯中西的贝老来说,他的作品就是这类问题的最佳解决范例。

04

左图是卢浮宫改造前的样子,眼力所见的就是砖头和石块的堆积物,显得厚重、冰冷。右图是改造后的样子,增加了玻璃金字塔和水池喷泉,是不是灵动了很多?玻璃及水的轻盈、透明、多变,化解了石材的厚重、冰冷。



配上灯光水影效果,是不是美轮美奂?贝聿铭用现代的材料和施工方法,采用现代建筑的几何造型,结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引进了水和光这些东方造型元素,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作品。尤其创造性地把光线---这个中国人也控制不好的元素发挥到了极致。

卢浮宫作为昔日王宫,整体风格严谨、庄重,彰显王权的威严。八百年后,这里成了一个博物馆,一个公共建筑。消减王气、增加建筑的亲和力是贝聿铭设计的切入点。中国园林建筑的经验可供借鉴。

水是贝聿铭后期作品的标配。水是万物之源,人类天生亲水。水的透明、流动、可映射、有亲和力为卢浮宫增加了生机和活力。几何形的水池与金字塔、卢浮宫的造型元素一致统一,而且造价低廉。

贝聿铭是用光高手。用光贯穿了他一生的设计。光线充盈我们的空间,它随着天空的变化而改变。只要有合适的介质(比如玻璃),它可以跨越空间。相对于中国园林的其他元素水、假山、植被。它不需要釆购,不需要维护。只要有玻璃这种介质,它就会充满你的目的空间。而它的变化最丰富、最快速。用光是最经济、最有效提高建筑视觉丰富性的手段。

中国园林囿于材料(玻璃)的限制,对光线的运用止于室外。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玻璃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贝聿铭对玻璃这种材料的理解超出常人。

玻璃金字塔的方案提出后,贝聿铭曾受到了面对面侮辱性的质问,他的翻译含着泪,把那些脏话咽在了肚子里,没有把这些话翻译。但当所有人站在金字塔内,感受着外面卢浮宫广场的天光云色时,所有的人都闭上了嘴。因为即使是最缺乏审美能力的人,都不会拒绝阳光的抚慰,那是人的本能。

05

最后再说一下我最钟爱的苏州博物馆。

慕名参观完苏州博物馆,我发现自己没有看过一件藏品。因为成品时间最短的博物馆本身,就是最大的一件艺术精品。别的根本无暇顾及。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贝聿铭对中国园林的深刻理解,并且将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提炼、简化。做到了形似而神盈,气韵生动。

看到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群,你会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从它那直线几何体的堆叠来看,这分明一个先锋的、设计感十足的是现代建筑,但它的粉樯黛瓦又充满了江南民居独有的神韵。它模糊了中外,模糊了时空,让观者着迷。

水依然是第一要务。博物馆的造型围绕着中心庭院展开。但这个以园林的设计还是很有难度的。当时苏博的预算3.4亿,并不宽裕。

比起隔壁拙政园的一步一景,虚实相间,林木绝胜的豪华盛景。苏博全盘模仿显然不现实。

我们来看贝聿铭的处理。

观者走进博物馆不起眼的大门,穿过一个大院,进入博物馆主厅。大厅挑空很高,正对大门是一个巨大的玻璃幕墙。

幕墙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屏幕,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外面是一个硕大的庭院,庭院中心是一个池塘,池塘中有折桥,池塘尽头是一段长长的白墙。墙下用黑色片石堆砌出假山的剪影。墙外是高大的榕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池塘、长桥、假山、白墙、绿树错落有致。真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大厅这样设计,是借鉴了《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效果。通过设计,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主庭院最佳的视觉角度,留下美好的印象。

其实为了节约成本,荷塘没有使用太湖石护岸;折桥不是石制的;用平面的片山石代替了立体的假山;凉亭是钢材玻璃材质;只在特定地点栽植了几棵树。

因为对中国园林的充分理解,苏博园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了每个元素的最大能力,做到了形神具备。

06

上善若水,水无形,但能适应万物;水又有力,滴水穿石。贝聿铭就像水,他的设计是建筑与环境的琴瑟和鸣;贝聿铭像水,他的设计是理念的坚持与自信。

网友评论:上帝是邀请贝先生去设计天堂了吧。贝老,走好!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欢迎关注:混沌指纹。

第3个回答  2019-05-17
因为贝律铭与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之一的格罗皮乌斯属于亦师亦友关系。属于格罗皮乌斯开创的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又属于这个学派的最后一名大师(其他都已经去世)。
1.1940年,贝聿铭于麻省理工大学毕业,并在1942年到哈佛大学追随格罗皮乌斯学习,之后又进入哈佛研究生设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贝聿铭有两位良师益友,其一便是格罗皮乌斯,他将建筑与相关学科融合的包豪斯教育理念,以及注重合理性的观念深深影响了贝聿铭;另一位则是马塞尔·布劳耶,他对光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就使贝聿铭对光有了了解,也认识到了光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从那以后,贝聿铭将光视为设计建筑时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也因此获得了“光线魔术师”的美誉。1978年,几乎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并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贝聿铭以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有力驳斥了现代主义运动已经衰落的论调,成为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它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而后承建卢浮宫改建项目,则为贝聿铭赢得世界性的声誉。
2.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父亲也是一位建筑师。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
3.其他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大师包括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生于德国亚琛,过世于美国芝加哥。
勒·柯布西耶( Le·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又译柯布西埃或柯比西埃,原名Charles-Édouard·Jeanneret-Gris. Jeannere
阿尔瓦·阿尔托,又翻译为阿尔瓦·阿图,(Hugo Alvar Henrik Aalto),(1898年2月3日-1976年5月11日)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年6月8日-1959年4月9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5-18

贝聿铭是世界著名建筑师,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终生投身建筑事业,曾获多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项,1986年里根总统为他颁发了自由奖章。
他的作品遍布了全世界,有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还有日本万国博览会中华民国馆,中国苏州博物馆等。众多作品成为地标性建筑。
美国求学,他的起点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久,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后来去哈佛大学建筑系读硕士。



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上海艺术博物馆,成为他的毕业设计作品,也被认为是哈佛史上最重要的毕业设计之一:一座精致的木质模型,两层,点缀几个凉亭,溪水淙淙流过茶园。
1978年,几乎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让他在美国主流建筑圈站稳脚跟。



他说服了法国人,1989年建成的玻璃金字塔,也以上佳的方式将卢浮宫带入20世纪。
而业界的认可来得更早:1983年,他就被加冕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还自发设计了汶川地震玻璃纪念碑。



向大师致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