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秋水》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特殊句型

急求高中文言文《秋水》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特殊句型,详细点,正确点,谢谢了!!!

一、通假字

1、“泾”同“径”,直的意思。

2、“辩”同“辨”,辨识的意思。

3、“虚”同“墟”所居之处的意思。

4、“大”同“太”大的的意思。

5、“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的意思。

二、一词多义

1、之:

(1)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2)结构助词,的。

(3)代词,指天下。

2、以:

(1)动词,认为。

(2)动词,凭借。

(3)连词,来。

三、古今异义

1、于:古义 到达、今义 由于

2、为:古义 取得、今义 认为

四、词性活用

1、名作动:面,名作动,面向的意思。

2、名作状:时,名作状,按时的意思。

五、特殊句型

1、判断句: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白话译文: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2、省略句: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

白话译文:顺着水流向东而去。

原文: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白话译文: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

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此文出自战国中期·庄子《庄子·外篇·秋水》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庄子·外篇》,《秋水》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

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庄子》一书其体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内篇、外篇和杂篇。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秋水 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泾 同 径 直 泾流之大
辩 同 辨 辨识 不辩牛马
虚 同 墟 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
大 同 太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卒 同 萃 聚集 人卒九州
豪 同 毫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
面 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
2.名作状
时 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
东 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
东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
3.形作动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
穷 形作动,走到尽头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多 形作意动,认为...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少 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寸乎见少
4.形作名
美 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三.一词多义
1.之
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我之谓也
结构助词,的 仲尼之闻
代词,指天下 伯夷辞之以为名
2.于
动词,到达 吾非至于子之门
介词,被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比 莫大于海
介词,由于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3.以
动词,认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凭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连词,来 伯夷辞之以为名
4.为
动词,认为 以为莫己若'者
介词,用 不可为量数
动词,取得 伯夷辞之以为名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省略句
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
东面而视 (省略主语)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省略主语)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省略主语)
3.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存乎见少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
束于教也
4.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5.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7088.html?wtp=tt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07
【秋水
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



辨识
不辩牛马



所居之处
拘于虚也



大的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聚集
人卒九州



动物身上的细毛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

名作动,面向
东面而视
2.名作状

名作状,按时
秋水时至

名作状,向东
顺流而东行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
3.形作动

形作意动,认为...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形作意动,认为...轻
而轻伯夷之义者

形作动,走到尽头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形作意动,认为...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形作意动,认为...少
方寸乎见少
4.形作名

形作名,美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三.一词多义
1.之
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我之谓也
结构助词,的
仲尼之闻
代词,指天下
伯夷辞之以为名
2.于
动词,到达
吾非至于子之门
介词,被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比
莫大于海
介词,由于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3.以
动词,认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凭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连词,来
伯夷辞之以为名
4.为
动词,认为
以为莫己若'者
介词,用
不可为量数
动词,取得
伯夷辞之以为名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省略句
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
东面而视
(省略主语)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省略主语)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省略主语)
3.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存乎见少
拘于虚也
笃于时也
束于教也
4.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
5.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又奚以自多
介词宾语前置句
6.介词结构后置句
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第3个回答  2008-09-27
<<曾参烹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