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如题所述

悦耳动听的音乐讲究节奏美,优化的课堂教学也同样需要节奏美。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也要讲究节奏美。教师的讲解、提问的设置、学生的活动、内容的安排、进程的快慢等都要把握好节奏。适度的课堂节奏能自始至终的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将学习的效率提到最高,从而轻松愉快的实现教学目的,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才能较好的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控语言节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时声音的轻重缓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因此要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声神融会,相得益彰。语调有变,应做到随境而迁,高低起伏。运用比喻、拟人、摹状、夸张等,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给学生以直观,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阐述成功时,语气应庄重严肃,生动,铿锵有力;解剖失败时,语调应沉稳,诚然有理。声调不能太高,也不能嘶哑低沉。既有高亢情激的鼓励,也有轻声细雨的推动。一堂课有时像“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有时像“三月里的小雨”。形成高低结合、轻重交替、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这毫无疑问会将知识的甘露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二、变换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二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三、巧妙安排内容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详略安排得当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的多与少,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完整地构建知识的精华,教师讲得“面面俱到”详中又详,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小河流水平平而过,无波涛起伏,怎么能收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如有的语文教师,不分文章的体裁,都是从作者介绍,文章字词讲起,然后段落结构分析,总结中心,最后归纳写作特点等,千篇一律。因此说,教师应从文章的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传授知识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次要内容“轻描淡写”。找准文章难点,减少坡度,难易相间,精心点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详有略,详略安排得当。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
语文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是有“密”有“疏”疏密结合。有的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不会,在课堂上只“密”不“疏”,一味盲目加大单位时间的教学量,“马不停蹄”地跑,这个问题还未解决好,那个问题又抛出了,学生也只能“上气不接下气”地赶,时间一长,造成脑力劳动超负荷,产生抑制,效果会适得其反。也有的课堂教学“疏”而不“密”,教师慢条斯理,像温开水,一步一踱,一堂课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拉长的两节或两节以上的课。由于刺激集中大脑皮层中的一个区域,就会使大脑进入无兴奋状态,思维停滞。所以,当语文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时,要让学生有较重的负担,较大的容量,让学生精神抖擞,或讲或辩,或练或议,或观察或参与,使兴趣达到高潮。大密之后,定要导之以小疏,让每一个学生有回味再三的空间。
五、关注学生反应
教学作为信息的传导与输入过程,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节奏调控。如发现学生疲备紧张,则以舒缓的节奏加强调节;如学生情绪松懈,则应加快节奏,让其情绪高涨。同样,构成教学节奏的疏与密,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给人以急速、紧张的感觉。疏密相间,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
有时,节奏控制艺术的快慢,预设的方案再好,也不及课堂教学瞬息万变。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突发的学情,是节奏控制弥足珍贵的调控资源,教师务必要灵活调整。措手不及的新难点,一定要放慢速度,循循善诱,逐步突破;出乎意料的解读顺利处,要言简意赅,加速推进;学习情绪低落时,要妙语连珠,激情飞扬,慷慨激昂。
有位老师在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要学生结合事例来谈谈如何面对磨难的看法。有好多学生都提到霍金,有一个男生站起来发言,但只对霍金残疾熟悉,对其成就却讲不出具体的内容,课堂陷入尴尬局面。此时这位老师就及时点拨,简单阐述了霍金的经历:他是被推崇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并以畅销一千万册的巨著《时间简史》把他的观念带入了千家万户,现任剑桥大学。寥寥数语就介绍了他的成就、著作和工作。然后马上展示霍金残疾的图片与“身体无力地蜷缩在轮椅里,思想却在宇宙最深处飞扬”的文字,借助感性认识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悟。就这样就很好地调控了课堂的节奏,避免了长时间的无效的消耗。
六、追求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以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是一门学之不尽的艺术,也是教师教学造诣的体现。我们应积极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