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农村的双胞胎学霸,为何一个拒清华、一个弃中科院?

如题所述

知识改变命运,是多少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纵观中国历史,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典故不胜枚举,《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多年来一直坚持考试,直到54岁的时候才中举,虽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他的命运却发生了明显改变,一个相当于如今省级干部的官位,便是读书给他带来的正向回馈。然而,一对来自中国农村的双胞胎学霸,他们一个拒绝清华,一个放弃中科院,到底图个啥?

周海和周洋是一对来自湖北咸宁农村的双胞胎,父母之所以给他们起名为“海洋”,是希望他们能拥有海洋一般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见识。幸运的是,兄弟二人没有辜负父母的期盼,他们从小学习成绩就非常好,几乎没让父母操过心,他们在班级里的名次向来是第一、第二,很少发生波动。

对出身农村的他们来说,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高考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才能一枝独秀,进入名校。2016年,成绩优秀的哥俩分别被武汉科技大学和湖北大学录取,闻名乡里。然而,周家却不是一个富裕的家庭,母亲常年卧病在床,父亲独自在外打工挣钱,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

不过,懂事的兄弟俩在大学期间,却从来没有主动管家里要过钱,他们每学期都会获得几千奖学金,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能减轻生活的压力。也许有人会说,兄弟俩为何不兼职赚钱?其实他们早有此意,只不过他们认为,只有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好专业知识,才是正途。弟弟周洋在大二的时候,便被肖奎老师招入科研团队,一直在实验室从事相关研究,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坚持敲开实验室的大门。

看见弟弟如此优秀,哥哥周海也不甘示弱,他在大三那年,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陈姚节老师的计算机仿真控制研究室,可想而知,作为本科生的周海,能进入几乎都是研究生的团队中,是何其优秀!兄弟二人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不但没有疏远他们的关系,反而更加深了他们的兄弟情义。在一次长期的学术性讨论之后,他们通力合作,共同在著名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广受好评。

大学毕业时,兄弟俩已经发表了6篇论文,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纷纷向他们抛出橄榄枝,希望他们能读研深造。可是周海和周洋拒绝了,他们不想离家太远,希望能留在武汉同一所学校,相互也有个照应。最后,二人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继续完成他们的学业。周海和周洋的故事说明,即使寒门难出贵子,但终究还是会出的,只要肯努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2
因为他们更希望能够一起留在离家近的地方。其实这样做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好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