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甲午,甲午海战中国半点赢的机会都没有吗?

如题所述

清朝末年发生的甲午海战,主要指黄海海战,又称大东沟海战。这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以及广甲共5艘战舰,死伤官兵600余人;而日本舰队未损一艘,仅有四艘重伤,死伤官兵300余人。最终,此次海战以北洋舰队失败,丧失制海权结束。

从目前我们所了解的甲午海战情况来看,北洋水师与日本舰队在黄海遭遇之后,击败日本舰队的可能微乎其微。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取胜的机会太渺茫了。


为什么说在黄海遭遇之后,北洋舰队的胜算非常小呢?因为此时从大的战略、战备方面而言,已经没有大的回旋余地,只能依靠当时所拥有的战备条件,临阵发挥了。


此时的北洋舰队,有几个非常大的劣势。

其一、北洋海军的舰船、武器装备,总体上已经落后于日本舰队。

通常印象中,都觉得甲午海战时,北洋舰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两艘铁甲舰,镇远号和定远号,当时的实力,位居亚洲第一,要远远强于日本海军。而实际上,到1894年甲午海战之时,北洋舰队相比日本舰队,武器装备已经处于劣势。


彼时的慈禧为了修建颐和园,花费了700余万两白银,而镇远、定远舰的单舰造价,也不过140余万两白银,足足可以购买5艘巨型铁甲舰。这还不算光绪大婚、慈禧给自己修建豪华陵寝的花费。如果这些银子能够节省下来,足够再组建一支武器装备更加先进的北洋舰队。


但是,清朝海军每年仅400万两白银的军费,清朝廷都要长期拖欠。特别是时任军机大臣,掌控户部财政大权的帝师翁同龢,因为与李鸿章的私怨,于1891年上奏光绪,请求停止采购海军军械。至此之后,一直到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北洋舰队再没能新增一炮一舰,甚至炮弹也停止了进口。随之,舰船的维护,以及火炮的升级、更新也多被搁置。


清朝的很多大臣,甚至光绪、慈禧还都沉浸在北洋舰队是亚洲第一舰队的美梦之中,但是,北洋舰队的实际实力已经急速下降。

与清朝恰恰相反,1885年日本提出了十年扩军计划,自1890年开始,日本更是以国家收入的60%用作发展海军、陆军的费用。到了1892年,日本已经提前实现了扩军目标。


在甲午战争的前一年,即1893年,日本明治天皇更是以身作则,带头捐款,决定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拿出30万,补充海军费用。而日本的文武百官也拿出薪金的十分之一响应天皇。一时间,日本国内士气昂扬,誓要赶超清朝。


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舰队的总吨位、火炮总数量、平均航速等等指标,都已经超越了北洋舰队。特别是日本舰队装备了大量15厘米速射炮,相对大口径后膛巨炮而言,总体的火力优势十分明显。


当时,参战的北洋水师舰船共有16艘,其中包括4艘鱼雷艇,而日本舰队有12艘参战。数量上,虽然北洋舰队占优,但是总吨位上以3.5万吨对4万吨,处于劣势。火炮数量,日本舰队巨炮数量处于劣势,但是小口径速射炮,日舰占绝对优势。而按照单位时间可发射的炮弹当量,保守估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强度至少是北洋海军的三倍以上。

其二、作战准备不足,携带弹药不合理。

我们在很多历史资料,甚至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北洋舰队所发射的炮弹,要不穿甲而过,要不扎在日军舰艇上,根本就不爆炸。甚至还绘声绘色的描述,这些炮弹内,根本就没有火药,只有沙砾石子,纯粹是“假炮弹”。


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到了现代,已经发现了很多当时北洋舰队所使用的弹药文物,这种不会爆炸的弹药,头部尖锐,根本没有引信。这些炮弹原本就是训练弹、破甲弹,本来就不会爆炸,或者爆炸威力很小。


那种会爆炸,具有巨大杀伤力的炮弹,当时叫做开花弹。可惜的是,虽然据考证,当时北洋海军库房中的开花弹库存还很多,至少在3000枚以上。但是,军舰上所携带的却很少,多少是训练单和破甲弹。也就是说,北洋舰队战备时所准备的弹药,根本就是错误的。


再加上北洋海军后期经费缺乏,所用的炮弹,多数是采购自天津机械制造局所生产的国产炮弹。这些国产开花弹的质量,也的确值得称道,大小都可以不一样,而且铁质极差,可以正常发射的比率都很惊人。而且,开花弹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引信。结果有些炮弹引信也弄虚作假,装的不是火药,而是煤灰。


俗话说,欲善其事,必利其器,炮弹都如此不堪用,打起来之后,怎么赢呀?这也是日军吉野号被济远舰一枚150毫米炮弹击中后,侥幸逃过一劫的原因。因为这本就是一枚穿甲弹,虽然穿透钢甲,撞坏了发电机,进入了机舱,却没能造成更大的伤害。


正因为北洋舰队作战前,弹药都装备错误,所以,很多观点说这纯粹是舰队指挥官丁汝昌的指挥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其三、日方使用了更先进的炮弹炸药。

通常情况下,使用先进科技的一方,绝对会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当时的日本相对清朝,的确要先进不少。


北洋舰队的炮弹很不堪用,即使能够爆炸的炮弹,也是使用的传统黑火药,爆炸威力是惊人的有限。特别是中间还混杂了很多穿甲弹,让日军都惊讶不已。


而日本舰队发射的炮弹,通常都能引发北洋舰队船只的大火。最初,很多人认为是北洋舰队维护舰船时,使用了比较易燃的劣质油漆。后来却发现,是日军大量装备了使用新式苦味酸炸药,俗称黄火药的炮弹。这种炮弹爆炸之后,杀伤力巨大,还会引发剧烈的大火,给北洋舰队造成了巨大损失。


其四、劣质煤炭,导致军舰动力不足,航速下降。

因为清朝各级官吏的腐败,北洋舰队所采购的煤炭,也都是高价低质的劣质煤炭。烧起来,烟大火小。这让整个北洋舰队都冒着滚滚黑烟,而军舰速度也大受影响,让本就处于航速劣势的北洋舰队,更加的被动。


日舰第一游击队的舰速,著名的吉野号有22.5节,秋津洲号更是高达26节的航速。而北洋舰队速度最快的巡洋舰,致远、靖远两舰,也仅有18节的航速。巨型铁甲战列舰定远、镇远仅有14.5节的航速。航速本来就慢的舰船,再用上劣质煤炭,速度与日舰相差更大。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些不是特别主要的问题。


北洋水师士兵的训练素质,明显要低于日本舰队士兵。当时的清朝廷与北洋舰队,以及北洋舰队内部,矛盾重重。舰队内的闽系排挤负责训练海军的英国人琅威理,致使李鸿章解雇了琅威理,直接导致北洋海军的军纪迅速恶化。而丁汝昌也无法制约闽籍官兵,威令不行,训练随即尽弛。


而且,北洋舰队部分将领的作战意志不强,临阵脱逃。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临阵脱逃,撞沉了本已受伤,准备到浅水区自救的扬威舰。济远舰脱逃,与济远舰同一编组的广甲舰管带吴敬荣见状,也跟随而逃。这让本已处于劣势的北洋舰队,更是雪上加霜。


可能,北洋舰队的运气也不太好吧。比如,那枚击中日军吉野舰的炮弹,如果爆炸了,至少也可以废掉日军的一艘主力舰了。可惜呀,炮弹不炸呀。而在鱼雷艇福龙号追杀受重伤的西京丸号时,竟然连续三枚鱼雷都没能击中仅在咫尺的日舰。而在这种运气不好的背后,恐怕还是战备和临战素质的贫弱。


至于很多人说北洋舰队战败,是因为丁汝昌使用了错误的战术,摆出了横阵的原因。这个实际上并非指挥失误,完全是丁汝昌根据北洋舰队火炮的位置,以及舰只的特点安排的。只是,北洋舰队还未来得及冲散日舰的纵队,丁汝昌的旗舰就因为舰桥失火,指挥旗帜被烧,失去了统一指挥的能力。


而没有备用指挥预案,倒的确是北洋舰队的一个巨大漏洞。


北洋舰队获胜的唯一希望。

实际上,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战败,是各种因素汇聚之后,必然的结果。在亚洲顶尖的两大舰队相遇时,因为战备的差距,结局已经注定了。


北洋舰队如果想赢,只能祈祷好运了。比如,北洋舰队所发射的为数不多的开花弹,能够弹弹直击日舰要害。或者那些实心弹,正好每一发都直击日军舰队的指挥官。否则,还是要从战略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清朝廷及其官僚意识上的自大与落后,实在是不好挽救。所以,北洋舰队覆灭的结局,在清末的大环境下,很难改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4
先期购舰经费就不足、砍去了经远来远两舰原设计就有的克虏伯188O式15O单管后主炮、这两条北洋水师的敲门猛犬无尖牙!再加上全舰队缺少开花弹、炮齐弹足的话也够倭寇喝一小壶的
第2个回答  2020-12-05
确实是的,因为当时清朝的海军实力已经不行了。
第3个回答  2020-12-05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还是有机会的,但是因为统治者的无能,所以令我国海军将士没办法赢得战争。
第4个回答  2020-12-05
其实甲午海战中国是有一定赢的机会的,但是在当时慈禧慈禧为了自己庆生,将大量的资金用在慈禧的庆生宴,导致甲午海战的过程中,严重的缺乏军资装备武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