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面对抉择的时候怎么办?

如题所述

漫漫人生路总是要面对无数的抉择,抉择出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那么面对抉择时你是追随内心、犹豫不决、还是听从他人意见被动选择。


1、生活中有很多好的选择,但你不必做出那些看起来最好的选择。选择让你开心的事情,那么它便会成为你最好的选择。

从小到大我们就面临各种各种的抉择,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选择读什么小学,上什么初中,考什么高中,读什么大学,做什么样的工作,和什么样的人携手一生。我们从还不能主动选择到成年后的自主选择,我们在不断的抉择中摸索、锻炼、成长,但人生最难的问题依然莫过于抉择。不过我始终坚信抉择的结果不管是对是错,只要是从心而发就会成为最好的选择。抉择错了就作为一次成长,对了就继续坚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才是不后悔的人生。


2、那些犹犹豫豫的事,当开始跨出第一步时,前进就变得简单了。

“人生最浪费时间的事,莫过于思而不学,犹豫不决。”人生总是要面临很多选择,总会碰到许多的十字路口,当我们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时候,该选择哪条路,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你可以有短暂的犹豫,但不要徘徊不前,没有什么人或事会始终在原地等你,在你一味的犹豫纠结的过程中,机会可能就会与你擦肩而过。世间没有绝对的对错,因为怕一时的错而永远的错过,想到这跨出这一步是否就变得简单多了。很多事就是第一步最难,跨出去前进就变得简单了。


3、人生苦短,别留遗憾,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高中时身边的有些同学喜欢文科,可家长却说理科更有发展,无奈选择了理科。可学习成绩却迟迟追不上去,对文科的热爱始终在心中,被动的抉择总有不甘和反抗在,又怎会事事完美。毕业了选择工作,家长有关系为孩子找了家附近的工作,而孩子志不在此,为了遵从父母的意愿留在了家中,从此三点一线,人生总觉缺失了什么,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人生苦短,别留遗憾,家长一时的想不通你可以沟通,你的幸福快乐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只有遵从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曾经看到一段我非常喜欢的话是这样说的“人生如一本厚重的书,扉页是我们的梦想,目录是我们的脚印,内容是我们的精彩,后记是我们的回望。有些书是没有主角的,因为我们忽视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线索的,因为我们迷失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内容的,因为我们埋没了自我;唯有把自己当成主角和主线,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人生总要面临无数次的抉择,但请遵从自己的内心,毕竟一辈子不长,多为自己考虑,按自己的心意生活,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坚定自己所选择的,忘记那些放弃的,有主见的人面对抉择本就不是选择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面对选择只是更坚定了人生的方向。请记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29
您好,当一个人面对抉择的时候,应该多听听家人的意见,然后遵循你自己心里的那个选择
第2个回答  2022-03-28
选择自己的第一选择。不要太过犹豫。而且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
第3个回答  2022-03-28
一、今天的中国经济
1.今天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
① 技术是未来创新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今天很多人都在问,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十几二十年前,那些做生产性创新的企业当时很寂寞,但他们不做套利,不做价差,不做资产负债表扩张,坚持投到从未来看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上,笑到了今天。谁在这方面更早发力,谁在今天就能有收获。今天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一个企业的价值最终是由企业家内心的逻辑和未来发展的潮流方向是否一致、是否相互关联决定的。
② 价值创造的根本逻辑
整个中国经济和投资的基本逻辑,正在从负债驱动型的资产升值、追逐套利、寻租、价差的扩张逻辑,走向以生产性创新和竞争力为主导的价值创造逻辑。
由于中国城镇化率还只有60%多,存量商品房有两三百亿平方米,每年即使更新3%、4%,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房地产还是有发展的空间,还是一个大行业。但是从大逻辑来看,从各类金融机构对于房地产开发贷以及居民按揭贷款的上限“封死”,可见中央已经下了决心,就是金融资源对房地产的支持有了一个明确的天花板。
中国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比欧盟平均水平高,金融资源不能再更多地用于与资产负债表扩张相关的东西。
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拉响了警报,提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和防风险等等。那一年有些房企的骄傲达到了历史峰值,后续还接着扩张资产负债表扩张,现在就难以为继。就算做的再大,无非意味着将来倒的时候占地面积比较大。
这就是企业发展逻辑错误导致的后果。
2.目前中国经济的三个问题
中国经济肯定是有问题的,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了三条:
① 需求收缩
中国人均GDP是美国的1/6,按道理需求已经还很大,但开始收缩了。
② 供给冲击
从过去一两年出口高增长来看,冲击供给主要并非外因所致,应该更多找内因。比如政策叠加导致的“合成谬误”。
③ 预期软弱
中国经济有问题,有些并非经济本身的问题。中国经济不能靠隔三差五的座谈会去鼓劲,而应该让企业家和市场经济主体有预期、有信心,愿意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去发展。
二、国运大逻辑及企业家责任
1.中国大周期背后的逻辑
① 国运周期与“十四五”规划
过去几十年,从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来看,可谓“十倍速增长”,1978年占1.7%左右,2020年占全球17.4%。
1978年中国GDP占美国的6.5%,2001年是美国的1/7,2008年是其1/3,2016年美国大选,中国GDP是其60%左右。大选后四年美国开始打压中国,但目前中国GDP是美国的3/4左右,不降反升。
接下来几十年,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来看很清晰,接下来三个五年计划从2021年开始,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再有三个五年规划,成为世界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从未来战略导向看,强调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扩大内需、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对外开放、大循环,并没有掉头和转向。
但是在这个大周期里,也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变化,比如地产去金融化、医疗去市场化、教育去资本化、媒体去非公化、互联网平台去垄断化、媒体去流量化、娱乐去庸俗化、中小学生去网游化。
大周期里的逻辑变化也需要高度重视。
② 共同富裕背后的逻辑过去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也强调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后面那句话也许更加重要。追求共同富裕是有社会基础的,因为现实情况是我们国家2/3的人月均收入在三千块钱以内。
去年有几个月,网上针对某家上市公司及其创始人开展巨大争论,把企业界曾被公认为教父级的人物在网上群殴。很多群殴都不顾事实和逻辑,但确实说明了民情的变化。
因此今天企业家无法回避社会和民众的吁求,无法回避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我接触过一些供应商,他们说外企是60天准时付款,而中国企业是6个月付款,还是商票,有时还拖延。这就是对利益相关方的不负责任。
现在做企业只想赚钱而缺乏利益相关者意识是走不通的。一旦被社交媒体曝光就是社死,无论谁,无一例外。中央对共同富裕的诠释是辩证的。
一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
二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靠偏门致富不能提倡,违法违规的要依法处理。
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政府不能什么都包,重点是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更高、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四是坚持循序渐进。
同时也提出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比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资本性所得管理,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加大消费环节税收调节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坚决遏制权钱交易,坚决打击内幕交易、操纵股市、财务造假、偷税漏税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