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汉语中名词做状语,名做动,名词使动,意动用法什么意思? 最好说明举例

如题所述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改变词性的现象。常见的有:
1、名词用作动词。古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分两类。
第一,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比如:晋灵公不君。君是“国君”的意思 但是在这里用作动词,翻译成“行君道”
第二,方位名词用如动词。比如:秦师遂东。东是方位名词,东边 东方。但是在这里用作动词 翻译成“向东”。
代词前面的词(肘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词(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词(非能水也)、肯定了宾语以后宾语前面的名词(脯鄂侯),以上情况的词一般用如动词。
2、动形名的使动用法。主语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施行这个动作。
不及物动词常用使动。如:焉用亡郑以倍邻。不是说“我”去增加邻国的土地,而是这个做法“使邻国的土地增加”。
及物动词用使动情况较少。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代表的人物,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他具有这个动作。比如:食之,晋侯饮赵盾酒。不是晋侯喝赵盾给的酒,而是说晋侯使赵盾喝他给的酒。
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者状态。如: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不是君子远离,是使君子……离得远远的。
名词偶有使动现象。比如: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性。国不是国家,是“使……立国”。
3形容词名词意动。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和状态。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不是说鲁国真的变小了,而是认为它变小了。
名词意动,把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一个亲和子不是说亲近和孩子的意思,而是说认为亲近 把……当做孩子。
4.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或者对人的态度或表示所处或工具。
表示比喻,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不是影子跟随着他 而是说义军群众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
表示待人的态度:虏使其民。像对待俘虏一样对待他的子民。
表示处所或工具。比如:舜勤民而野死 死在郊外。
5.动词做状语,一般仅限于不及物动词。
动词用作状语后,用“而”或“以”和动词谓语连接比较多。
如:坐而假寐。坐。
用动宾词组作状语,多表示行为的方式,有一些是表示时间的,有时加“而”“以”,有时不加。如:保民而王。

是我一字一句打出来的我自己复习时的笔记,不是百度乱搜的。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