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是谁的故事

如题所述

匡衡.
(释义)原指挖通墙壁,偷偷地借隔壁的一点光亮。后用以形容刻苦读书,好学不倦。凿:挖。

[故事]
  西汉时期的匡衡自幼喜欢读书,但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所以他只能靠无偿为别人做工而借书来读。匡衡白天需要做工,只能在夜晚读书,可是他的家里根本点不起灯烛,怎么办呢?左思右想仍苦无良策,为此匡衡真是大伤脑筋。一日,匡衡正在墙边发愁,忽然,他发现从墙边裂开的缝隙里透出一缕细细的微光---原来是邻居家的烛火通过墙上的裂缝在隐隐约约的闪烁。“啊,有了!”匡衡忽地从地上跳起来,

飞快地跑去取来工具,在与邻居家相隔的墙上凿起洞来,最后,一缕清晰的亮光终于从洞口透了过来!“啊,成功了!”匡衡高兴异常,不仅欢呼起来。就这样,匡衡每天都在邻居家掌灯的时候借助这点微光看书。他持之以恒,刻苦自励,凭照坚毅的精神博览群书,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由一介书生逐渐升任为丞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16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补充:
【原文】
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注释】
  ①逮:到;及。
  ②穿壁:在墙上打洞。
  ③映:照耀。
  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
  ⑥佣:雇佣。
  ⑦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
  ⑧愿: 希望。
  ⑨得:得到。
  ⑩资给:资助、供给。

  【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匡鼎来了,没有人敢讲《诗经》。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什么也讲不出来了。”就不顾匡衡而去。
第2个回答  2015-01-16
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凿壁借光),汉语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人。
请君参考!
第3个回答  2015-01-16
你好,是匡衡,,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邻居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
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
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第4个回答  2015-01-16
是匡衡的。学习榜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