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就是被感知为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

如题所述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

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意味着外部世界不过是自己的感觉罢了,把感觉认为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论或主观唯心主义是一个哲学理论。其提出某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和/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扩展资料:

主观唯心主义把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我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每个自我的主观精神决定,没有每个意识体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外部世界上的事物,即客观世界依赖于主观精神而存在。

中国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灵魂。也就是说每个自我都有一个世界,而且每个世界都是平等且相对独立的。每个世界都互相影响,每个世界的发展方向都取决于其意识体本身,而客观世界则是由这些意识世界构成,这样即无客观坐标,只表现个人意志,其认为物质不可以独立于意识之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主观唯心主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0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此命题出自18世纪英国经验派哲学家巴克莱《人类知识原理》中。这个命题是巴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三大命题中的第二个,是他整个哲学的核心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在巴克莱那里是逻辑地从“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一命题中推演出来的。在巴克莱看来,既然外界存在的对象都只是感官所感知的“观念的集合”,那么它们的存在当然也就离不开心灵的感知,或者说存在于心灵之中。他说道,天上的星辰,底墒的山川景物,宇宙中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无独立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就在于其为心灵所感知,所认识。我写字用的这张桌子所以存在,只是因为我看见它、摸着它;我在走出书房后,如果我还说它存在,我的意思就是说,我如果还在书房中,我原可以看见它。很明显,这里巴克莱是从“我”出发来理解“感知”和“存在”的。但这样一来,他立刻就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解释事物存在的连续性?因为事情很清楚,“我”的感知总是间断性的,如果事物只存在于“我”的感知中,那么事物的存在就要因此失去连续性了。这个结论是常识和理智所不允许的。为了消除这个矛盾,巴克莱别无他法,只有设法跳出唯我论的圈子。着就是说,在承认“我”存在的同时,也承认其他心灵的存“在。这样,当“我”不去感知时,外界事物仍可以存在于其他感知它们的心灵中。于是,他宣称,他所谓“心灵”,不是指个别的心灵,而是指一切的心灵。巴克莱原来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使自己的哲学摆脱困境了。其实不然。因为只要他抱住“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公式,那么在“我”以外的一切事物包括其他心灵在内就都不能离开“我”而存在,都只不过是“观念的结合”、是“物”。这样以“物”证“物”的逻辑上是无效的。而且,即便认可他这一修补,问题也还是无法解决。因为他既承认了“我”的感知的间断性,也就必须承认别人感知的间断性,而间断性的总和并不等于连续性。因此事物存在的连续性仍然得不到说明。在这重重困难之下,巴克莱终于找到了一条出路,就是:承认一种不同于有限心灵的“无限心灵”即上帝的存在。这样,由“我”到上帝,巴克莱就从主观唯心主义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首先,主观唯心主义是指本体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换言之,即我们心中所想的或是那些有关于鬼神和超自然的东西都可以说是主观唯心主义。要理解这句话,最好用下面的例子——石头、房子、高山、河流、太阳等的存在,就是其被感知。如果你闭上眼睛,这些事物就都不存在;如果你睁开眼睛看见了它们,它们就是存在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7-05
因为感知到东西才存在,感知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那么感知就是主观的了
第4个回答  2021-10-15
这个问题应该是个考研政治问题,马原那里的,这个题其实非常坑人,因为它是在贝克莱的话里摘录出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贝克莱,那这题就没法做了,因为你无法单凭这句话知道,它说的存在到底是指自己还是其他事物,如果是自己,那显然是客观唯心主义了,但是这里就是指其他事物的存在,那就是主观唯心主义了,所以非常坑,没法推理,只能你记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