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蚂蚁蛊的方式?

各位有什么方法,请帮忙

《凤凰县志》记载凤凰的草鬼婆制作蛊药的主要成粉是蛇、蜈蚣、蚂蚁、蟾蜍等。草鬼婆将这些毒物收齐后露干,研成粉,用罐子装了,在山麓之间藏匿一段时间后便成了蛊药。而《怀化大辞典》称靖州、晃州等地的造蛊者,是取蛇、蝎、蜈蚣、蟑螂、蜘蛛等藏于罐内,日晒雨露,使其自相吞食,独存者曰蛊。造蛊者将蛊晒干研粉,便成为蛊粉。误食蛊毒的人,如得不到及时治疗,短则数日,长则经年会心腹绞痛而死。虽然蛊的毒性剧烈,但毒性却难以化验出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湘西群众要求消灭蛊毒的呼声很高,各县、州政府为此对民间蛊药进行过大面积收缴,并将草鬼集中组织学习教育。《泸溪县志》记载说1962年,县公安局将从民间收缴的一些据说是蛊药的药品,送到北京有关部门化验。化验结论是:“经化验无毒,不必讹传。”虽然国家医疗部门否定了蛊毒,现代医疗设备也无法查出中蛊者身体到底是哪种功能受到破坏,无法证实蛊毒的存在,但湘西却不时传出有人中蛊的事情,大家对蛊毒,宁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知情者外出一般都不轻意吃别人的食物,防的就是不小心中了蛊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25
虽然蛊药制作方法各异,但其主要成粉却大同小异。《凤凰县志》记载凤凰的草鬼婆制作蛊药的主要成粉是蛇、蜈蚣、蚂蚁、蟾蜍等。草鬼婆将这些毒物收齐后露干,研成粉,用罐子装了,在山麓之间藏匿一段时间后便成了蛊药。而《怀化大辞典》称靖州、晃州等地的造蛊者,是取蛇、蝎、蜈蚣、蟑螂、蜘蛛等藏于罐内,日晒雨露,使其自相吞食,独存者曰蛊。造蛊者将蛊晒干研粉,便成为蛊粉。误食蛊毒的人,如得不到及时治疗,短则数日,长则经年会心腹绞痛而死。虽然蛊的毒性剧烈,但毒性却难以化验出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湘西群众要求消灭蛊毒的呼声很高,各县、州政府为此对民间蛊药进行过大面积收缴,并将草鬼集中组织学习教育。《泸溪县志》记载说1962年,县公安局将从民间收缴的一些据说是蛊药的药品,送到北京有关部门化验。化验结论是:“经化验无毒,不必讹传。”虽然国家医疗部门否定了蛊毒,现代医疗设备也无法查出中蛊者身体到底是哪种功能受到破坏,无法证实蛊毒的存在,但湘西却不时传出有人中蛊的事情,大家对蛊毒,宁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知情者外出一般都不轻意吃别人的食物,防的就是不小心中了蛊毒。
  蛊是苗家妇女捍卫家庭和爱情的特有武器
  并不是所有的湘西人都会放蛊。放蛊的技术,主要掌握在湘西苗族妇女手中。放蛊不同于其它传子不传女的秘技,相反是只传女而不传子。沅陵县民委副主任老向的母亲,是清水坪苗族乡有名的妇科草医,据说对苗家蛊术及用药,颇有研究。老向后来发表的文章说,1967年,他70岁的母亲曾给他透露,苗家女孩,长到十七、八岁时,她们的母亲,为了教会女儿懂得一点防身的本领,不受别人欺负,就会秘传女儿制蛊、放蛊的知识。学会了放蛊的苗家女,用之害人的极为鲜见,主要都是利用蛊毒来捍卫自己的家庭和爱情。
  湘西的蛊毒名称繁多,依制作的主要成份,大致有蜈蚣蛊、蜥蜴蛊、蟑螂蛊等,但用于实际生活,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情蛊、怕蛊、恨蛊。这三种蛊,都是湘西女子独占爱情,维护家庭稳定的法宝。
  情蛊是女子为得到自己喜欢而又难以得到的男人所下的一种蛊,中了情蛊的男人,往往会身不由己地被情所惑,宁肯舍弃已有的幸福,义无反顾地移情于放蛊的人。据说五十年代中期,沅陵棋坪乡有个姓石的小伙子,与一个叫小妹的苗家姑娘结婚,后来两人因过不拢就离了婚。没过多久,小伙子与一个叫翠翠的姑娘结了婚。小妹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又悔又恨,决心把小伙子从翠翠手里夺回来。于是想方设法,找到一个机会,用桐叶舀了一点凉水,暗中下了情蛊,给小伙子喝了。小伙子自打喝了这一叶凉水后,心里就老是放不下小妹。虽然翠翠对他千般依,百般顺,他总是无可奈何地时常偷偷去和小妹幽会。翠翠知道他是中了小妹的情蛊,曾背着他去哭求小妹收蛊,小妹不肯,翠翠无法,只好离开小伙子,让他又回到小妹的身边。
  怕蛊又俗称怕药。在湘西,丈夫害怕妻子、媳妇害怕婆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人解释说,这都是中了怕蛊的原因。我曾有家邻居,男的是屠夫,女的是纺织工人,他们有两个女儿。男的大概是嫌弃老婆不生儿子,经常到外面与别的女人住在一起,有时一连几天甚至半个月也不回家。即使偶尔回一趟家,对老婆也是非打即骂,还曾逼着老婆签字离婚。老婆忍无可忍,就将怕药悄悄放入了男人的茶缸子里。说来也怪,打那以后,男人虽然还是经常在外过夜,但打老婆的事却是很少发生了。人也蔫了很多,明显没有了往日的剽悍气。恐怕是因为怕蛊容易使男人阳刚,所以不是万不得已,湘西女子不对男人下这种蛊。即便万不得已而下,在药量上也是微乎其微,只要使男人对自己有那么一点惧怕的感觉就够了,没有哪个女人愿意自己的男人蔫头土脑,缺乏男子汉气质。据说这种蛊药,多是婆婆下给媳妇,妻子下给丈夫。其中种种说法,也不知有几分可以相信。
  三种蛊药中,数恨蛊最为可怕。这种蛊,一般是在丈夫被别的女人抢去的情况下,妻子万般无奈而对丈夫放的一种蛊。目的是迫使丈夫回心转意。湘西老辈人讲,中了恨蛊,尚不迷途知返,十有八九难逃一死。恨蛊实际上是一种慢性毒药,在人体内潜伏期较长,一般都是半年后见效呈现中蛊症状,长的则要两三年才有所反映,时间长短,主要由放蛊人决断。沅陵乌宿乡的一个村里,早些年有个张瓦匠,在外做瓦时,与别的女人好上了,过年也不回家。他妻子李氏知道他在外面沾花惹草,很难过。有一年腊月三十,李氏背着娃儿到山外寻到了丈夫,正撞上他与那个女人在瓦棚里戏闹,她很伤心,劝丈夫别烧瓦了,随她回村去。男人不肯。她无奈之下,心一狠,就悄悄地在男人的酒里下了恨蛊。临别时,她一再暗示男人说:“有病痛就早点回村来,三妹她爹是百病包医的郎中。”不知张瓦匠是不懂妻子的暗示,还是死了心不愿再回到自己那个穷村子。到第三年头上,终于在莫名其妙的病痛折磨下死了。
  草鬼婆不将蛊放出就要祸及自身
  会放蛊的妇女,湘西习惯将她们称为草鬼婆。因为对蛊毒的恐惧,草鬼婆往往遭到人们的歧视,大家对她们又怕又恨,因此都敬而远之。因为这个缘故,草鬼婆的身份一般都很保秘,轻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会放蛊。
  虽然草鬼婆很注意保秘自己的身份,但由于她们练习制蛊、放蛊,会引起某些生理上的变化,人们依据这些特征,有时还是可以将她们辩认出来。
  草鬼婆一旦学会了放蛊,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必须找人放一次,否则蛊毒就会在她体内发作,给她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因此,在需要放蛊而又无外人可下手时,自己的亲人便成了放蛊的对象。
  放蛊的手段千姿百态,令人防不胜防。通常是草鬼婆将蛊药粉藏于指甲内,趁给人端茶递水或夹菜敬酒之间,神不知鬼不觉地弹入杯盏之中。
  湘西农村有的村干部,因为自己的母亲或外祖母系草鬼婆,乡干部到家中后,他们就会主动将母亲或外祖母另置一室,不允许她出来帮忙做茶饭,担心放蛊伤害乡干部。而乡干部在前往容易中蛊的村寨时,也经常自备饮水,村民对此也不以为怪。
  解蛊药通常暗地来自放蛊人
  中了蛊要及时化解,否则对身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危害。中蛊的症状通常是人黄无力,眼神涣散,毛发脱落,然而医院却难以查出有病。所以中蛊在医院是无法治愈的,需要找放蛊的人援手才能相救。
  并不是所有的草鬼婆都能解蛊。解蛊药也与蛊药一样,多种多样,通常是一蛊一解药,往往一种蛊的解药,只有放这种蛊的草鬼婆才掌握。
  但是草鬼婆给人放了蛊,她决不敢说这蛊是她放的,而明目张胆地来给你解药。这时,她往往会暗示你说,你中的蛊,可以去找某某人化解。而在此前,她又会通过串门攀谈,将解蛊的法子暗示给某某人。因此当中蛊者求到某某门下,自然就可得到对症的解药。
  蛊毒为什么如此多种多样,它又是怎样躲过现代医疗设备和科技手段检测的,真是一个难解的谜。但愿它仅仅是作为一种传说存在,而不是真有其事。

闽南金蚕蛊

·方舟子·

近日阅读家乡方志《云霄厅志》〔清嘉庆二十一年修,民国二十四年重刊〕,卷三有“蛊毒”一则,称:“漳汀间常有蛊毒,中者多至陨命,祟之绝奇酷者也。其种有四:一曰地蛊,一曰金蚕蛊,一曰蜈蚣蛊,一曰蛤蟆蛊。”这里所说的祟,指的是巫术,也就是说蛊是一种最厉害、最恐怖的巫术。这四种蛊中,最出名的是金蚕蛊,在我小时候还经常听人提起。那时候,金蚕蛊和点血筋是闽南山区两样最吓人的“功夫”。点血筋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点穴术,只是更加狠毒,三十年代一位从北方派来的***高级干部就是在当地被叛徒用点血筋点倒,因而遇害的〔这位叛徒后来在五十年代被枪毙〕;而这金蚕蛊又是什么东西呢?

读过金庸小说,见识过五毒神教功夫的读者,不难明白什么是蛊。蛊是人工培养的毒虫的总称,放蛊则是一种近于巫术的放毒术。甲骨文已有“蛊”字,可见其源流之久远。汉武帝时的宫廷巫蛊之变,更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从各类记载看,养蛊、放蛊似乎主要在中国的南方,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流传,很有可能
它本来是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遗俗。

蛊的种类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种,还有蛇蛊、泥鳅蛊、蔑片蛊、石头蛊、中害神等等。其中,金蚕蛊据说是不惧水火兵刃,最难除灭,也最狠毒的,它主要在闽南一带流行。宋代姚宽所撰的《西溪丛话》已提到“泉州一僧能治金蚕毒”,而元末陶宗仪编的《说郛》更是很详细地记载了金蚕蛊的特征,他的记载已与现代的民间传说大同小异了。可见至少远在宋、元,闽南已有了养金蚕蛊的风俗,而且大体已定型。

那么究竟什么是金蚕蛊呢?民间的说法,是将多种毒虫,如毒蛇、蜈蚣、蜥蜴、蚯蚓、蛤蟆等等,一起放在一个瓮缸中密封起来,让它们自相残杀,吃来吃去,过那么一年,最后只剩下一只,形态颜色都变了,形状象蚕,皮肤金黄,便是金蚕。也有的说,把十二种毒虫放在缸中,秘密埋在十字路口,经过七七四十
九日,再秘密取出放在香炉中,早晚用清茶、馨香供奉;这样获得的金蚕是无形的,存在于香灰之中。放蛊时,取金蚕的粪便或者香灰下在食物中让过往客人食用。

据说金蚕很爱干净,总是把养它的人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果你到一户人家,见他家屋角清洁,没有蛛丝,就要当心他家有金蚕。你进门时用脚在门坎上踢一下,踢出沙土,回头再一看,沙土忽然没了,那便可以确定这户人家养了金蚕了。主人请你吃饭,如果见他用筷子敲碗,那是在放蛊,赶快向他点破,就可避免受害。或者吃饭的时候把第一口饭吐到地上,或抓抓头皮,金蚕怕脏,也就吓跑了。怎样知道自己中毒了呢?其辨认法是生嚼黄豆而不感到腥臭,便是中蛊,如果不及时医治,便会感到胸腹搅痛、肿胀,最后七孔流血而死。死时口鼻之间会涌出数百只虫,死者的尸体即使火化,心肝也还在,呈蜂窝状。

为什么要养金蚕?据说养金蚕的人家很少生病,养猪养牛容易养大,还有说得更神的,说是把人下金蚕蛊害死后,可以驱使死者的魂魄为他干活,因此致富。每年年底金蚕的主人要在门后跟它算账,骗它这一年亏本了,不能说今年得利,否则就会有祸患。养金蚕的人,必须在“孤”、“贫”、“夭”三种结局中选一样,法术才会灵验,所以养金蚕的人都没有好结果,闽南俗语叫做“金蚕食尾”。

主人如果不愿继续把金蚕养下去,可以把它放走,叫做“嫁金蚕”,嫁的时候把一包金银和一包香灰〔即金蚕〕放一块扔在路旁,要养的人就可拿去。如果路人误取金银,金蚕也会跟着去。金蚕喜欢睡在鼎〔铁锅〕中,闽南乡村人家煮完饭后习惯在鼎中放些水,据说就是怕金蚕来睡。

以上这些传说,其实也仅仅是传说而已,有的更是荒诞不经,但是在乡村,却人人宁信其有,不敢疑其无。文人学士,对此也津津乐道,交口相传,野史笔记中都会写上那么一笔。《云霄厅志》就绘声绘色地记载平和县进士陈翼飞中蛊后因为曾得仙人指点而得救。而中医家也大抵相信蛊的存在,想出种种防蛊、治蛊的法子,中医典籍往往也会记载这种药方。其实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有关金蚕蛊的种种传说不可信者居多,或者是放毒术,或者不过是一种心理作用而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8-23
.....买一只药膏....涂一下就好了.....

小声说...其实你只是被蚂蚁咬了而已.....
第3个回答  2008-08-15
种个食蚁兽的蛊把蚁吃掉,然后种个广东人蛊把食蚁兽吃掉
第4个回答  2014-10-24
穿山甲鳞片,雄黄,茶枯,还有两味草药。可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