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王剪出征楚国,为什么他要向秦始皇请求大量赏赐?

请详细解释

战国有“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王剪,秦赵二国各占两位,这基本上也是战国时期国家的实力彰显。但就这几个名将的下场来看,王剪无疑是最出色的一个。白起被秦昭襄赐死,廉颇出逃郁郁而终,李牧死于赵王迁的自毁长城而王剪则在助秦王灭了六国之后,得以安享富贵。

这就是差距,这也是王剪情商高超的原因。当时秦王立志灭楚,问李信要用多少兵力,李信认为楚国兵虽多,但也不过尔尔,点兵二十万即可。王剪则声称非60万不可灭楚。

众人皆认为,王剪太老了,没有了雄心壮志,而嬴政也选择了相信李信,让他带领20万军队灭楚。王剪于是便申请回家乡养老,他感觉自己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了。

就在不久之后,传来了李信兵败的消息,嬴政便委身前去请王剪出山。这个剧本是不是很熟悉,非常像秦昭襄王与白起的桥段。王剪并没有死命不从,而是选择了欣然前往。

但毕竟要率领全国的军力出征,如果他在灭掉楚国之后,反攻咸阳,那嬴政的一切都没有了。王剪也深知君主的担忧,于是他便不停的要赏赐。他先是要了封地,以荫其子孙,后又要了大量的珠宝,田地。在嬴政送他出征的路上,还在一次次地给秦王要赏赐。

王剪选择自污以表明心意,自己无反叛之心,别人对于王剪的关注也会都集中在他的索取上面。王剪这么做,一来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仅仅是贪图钱财,而不贪图国家。如果自己啥也不要,那还不意味着自己想啥都要。二来还可以谋取点实惠。

在灭了六国之后,王剪便不再过问政事,每日过一过安稳的日子,朝堂之事尽力远离,换了一个寿终正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王翦其实是深谙秦始皇性情的,设想王翦手中六十万兵力,相当于但是秦国一半的兵力以上,秦始皇心里肯定会有很多的想法,王翦带了那么多兵,会不会反叛我,所谓帝王疑心病都是很重的,纵观历史无不是如此。王翦三番五次向秦始皇要封赏,其实也就是告诉秦始皇,我只是个要求田地、宅子,拿点封赏的想法,我是忠于你(秦始皇)的,你(秦始皇)了我的这些要求,我就会替你(秦始皇)攻城掠地,帮你打下江山,我就是这点要求。

而且王翦也看到了前车之鉴——白起,白起也是秦国能争善战的猛将,但因白起居功自傲,在昭王面前因没有派他带兵而颇有微词,昭王疑他生隙,令白起自裁。然善始者未必善终,白起功高遭忌,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王翦作为朝中元老,朝廷之事还是看得很清楚的,古老帝王都忌手握军权的人,所以王翦的处处小心,和出征后的种种反应,也证明了不仅有军事才能,政治上也是头脑的。

人物介绍: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奉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前236),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了它,还一连拿下九座城邑。始皇十八年(前 229),王翦领兵攻打赵国。一年多就攻取了赵国,赵王投降,赵国各地全部被平定,设置为郡。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到秦国谋杀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终于平定了燕国都城蓟胜利而回。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击楚国,楚兵战败。掉过头来再进击魏国,魏王投降,最后平定了魏国各地。
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又乘势向南征伐百越国王。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王将军和蒙将军的功劳最多,名声流传后世。
秦二世的时候,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都已死去,蒙恬也因被构陷而被诛杀。陈胜起义反抗秦朝时,二世派王翦的孙子王离攻打赵国,把赵歇和张耳围困在钜鹿城。当时有个人说:“王离,这是秦朝的名将。现在他率领强大的秦军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战胜它是必然的。一个过客说:“不是这样的。说来做将领的世家到了第三代的必定要失败。说他必定失败是什么道理呢?一定是他家杀戮的人太多了,他家的后代就要承受为恶的惩罚。如今王离已是第三代将领了。”过了不久,项羽救援赵国,攻打秦军,果然俘虏了王离,王离的军队就投降了诸侯军。

太史公说:俗话说“尺有短的时候,寸有长的时候。”白起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计出不尽,奇妙多变,名震天下,然而却不能对付应侯给他制造的祸患。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在当时不愧是元老将军,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却苟且迎合,取悦人主,直至死去。到了他的孙子王离被项羽俘虏,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他们各有自己的短处啊。

自己的话简单分析,顺带介绍一下王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28
他是故意这样做的,因为此时的王翦拥兵自重,他知道皇帝最怕他造反,所以他向皇帝说要大量赏赐,这样就可以打消皇帝的疑心。
第3个回答  2008-07-21
为了不让秦始皇起疑心,毕竟那是秦国所有的兵力.要了赏赐秦王反而不会疑心他了...

王翦自己的解释是: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
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这是史记中的说法,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
第4个回答  2008-07-21
俗话说将在外军权有所不授。嬴政多疑,担心王剪倒戈。王剪故意要很多赏赐,让嬴政认为他是一个贪财的人,从而打消嬴政的疑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