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县的地理

如题所述

子长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居中,北依横山山脉南麓南临永坪川,居延安地区北部清涧河上游。县境东端马家砭、南沟岔乡与清涧、子洲两县接壤;南部热寺湾、余家坪乡与延川县、延安市毗邻;西部安定镇、李家岔乡与安塞、靖边两县相连;北依横山山脉与横山县交界。子长县介东经109°11′58~110°01′22、北纬36°59′30~37°30′00之间,东起马家砭乡西沟岔村,西至李家岔乡麻岭山村,最长处72公里;北起高台乡石窑台村,南至余家坪乡邢家沟村,最宽处55.70公里。子长县总面积2395.36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1.16%,占延安地区总面积的7%。
县城瓦窑堡位于东经109°39′、北纬37°08′,为子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瓦窑堡沿210国道至清涧县城49公里,至延川县永坪镇25公里,至延安95公里,至横山县城292公里(经绥德、米脂),至靖边县城281公里(经绥德、子洲),至子洲县城135公里(经绥德),至西安444公里。沿省道至安塞县城68公里。 民国初,境内仅有家庭妇女纺织、农村手艺匠和少数硝皮场、制毡坊、煤炭场等,且处于时断时续、难以为继状态,民众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用品则依赖外地输入。
民国二十三年(1934)始,境内大部辟为苏区,县苏维埃政府颁行保护工商业政策,境内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私营小煤窑、毡坊、酒坊、丝织坊、瓷窑等手工业作坊兴起,铁器制造业在陕北一带负有盛名。为适应战争需要,陕北游击队(后改为红27军)在今李家岔乡华里沟、羊儿砭、红崖湾、小草湾、阎家沟等地先后兴办由十多个小炉匠组成的兵工厂,打制矛、刀,修理步枪,制造土地雷、土枪等。二十四年(1935)春,陕北省苏维埃银行在瓦窑堡北川桃园村创办制币工厂,制造银币、铜币以及印刷纸币和布币。二十五年(1936)春,西北军委在今栾家坪乡下十里铺村创办修械所,瓦窑堡兴办有被服厂、鞋袜社等。六月,中央机关由瓦窑堡迁驻保安(今志丹县),境内为国民党军第84师高桂滋部和第86师高双成部占据,民间手工业和公营工业大多歇业或外迁。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初期,边区工业品外援尚未断绝,境内工业尚停留于小手工业作坊水平,部分行业受外货影响勉强维持,陶瓷业由于晋瓷输入濒临倒闭;硝皮场、毡坊受三边皮毛影响,力不能支;唯煤炭开采业、铁器制造业尚能立足。据民国三十年(1941)统计,子长县有炭窑12处、瓷窑3处、丝织厂5处、纸厂1处、铁匠铺50余家。民国三十一年(1942)始,私营、公营工业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生产资料基本达到自给。据三十七年(1948)统计,子长县有炭窑14处、丝织坊13处、瓷窑2处、铁匠铺60余家,有工业工人614人。瓦窑堡城内手工业作坊有磨坊、豆腐坊、屠宰坊、皮坊、成衣铺等16个行业146家。
1949年底,子长县有县属工业企业6个,年产值18万元。1951年,省、地机关开办于境内的工业企业或撤离或下放,大部分设备外运,少数笨重机械留交地方使用。
1953年,手工业者逐步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至1956年,基本完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1958年,子长县出现“办厂热”,先后兴办各类厂矿企业1966个,其中炼铁、炼钢、炼焦、采煤、砖瓦、翻砂、油页岩、玻璃等工矿企业854个,由于脱离实际、贪多求快、盲目冒进,造成严重的劳民伤财后果。至1961年,“大跃进”时兴办的工业企业大多停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工业企业受到严重干扰和冲击,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搞乱,企业、职工靠吃“大锅饭”维持生计。
1978年之后,经过拨乱反正,贯彻执行“工业三十条”,抓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扩大企业自主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计有煤炭、石油、电力、砖瓦等18个工业行业,产品由原煤、简单机械配件和匠作工具制造发展到电、原煤、石油、水泥、机砖、日用陶瓷、半机械化农具、粮食加工品、服装等。1989年子长县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59个,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工业产值)4440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424元,集体所有制企业5827元。1990年,子长县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42个,从业人员3751人,拥有固定资产3512万元,子长县工业总产值444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9691万元的45.88%。
2003年列为全省煤化工基地县,煤种为全国稀有的44—45号气煤,具有特低灰、特低硫、低磷、高挥发份、高发热量、高粘指数等特点,被有关专家称为“天然化工精煤”。确立了“整合资源、市场化运作探矿权、发展煤化工”的煤炭发展思路,生产原煤424万吨。煤化工工业园区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支持的100个县级工业园区之一。原油产量91.36万吨。子长县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到5834户,从业人员2.86万人,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占到经济总量的24.14%,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增长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子长县农业用地158.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7万亩,百万方以上水库3座、淤地坝932座。粮食生产以谷子、玉米、小麦、豆类为主,粮食总产8.55万吨。以养殖为主的草畜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产值达1.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薯业、梨果、棚栽和蚕桑等补充产业迅速壮大。建成优质牧草基地40万亩、畜牧大乡5个、养殖大户659户,舍饲羊子存栏8.1万只,生猪存栏9.46万头,大家畜存栏1.5万头,子长县梨果面积13.5万亩,梨果总产达1.53万吨,其中水晶梨3万亩,建成陕北地区最大的水晶梨生产基地;实现了“万棚县”目标,蔬菜种植品种达22类69种,蔬菜总产7.8万吨;优质桑园发展到5万亩,年养蚕能力达9500张。生态环境建设进展顺利,1999年以来,子长县累计退耕还林(草)93万亩,与1998年相比,治理程度由10.05%增加到34.2%,林草覆盖率由6.16%增加到29.95%,生态环境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新貌开始显现,以205省道沿线为主的40个。
1998年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2000年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全省苗木基地县。子长县累计退耕还林(草)93万亩,退耕还林整体合格率达到99.66%。子长县林草覆盖率达到32.8%,城区达到63%。
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4亿元。子长县农业用地158.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9.1万亩,百万方以上水库1座,淤地坝909座。粮食生产以谷子、玉米、小麦、豆类为主,总产7.7万吨。以养牛、养猪为主的草畜业蓬勃发展,以棚栽、果桑、薯业为补充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建成规模化养殖场20个,形成了较完善的畜种改良、饲草饲料加工和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薯类良繁基地,生产马铃薯32.5万吨,1995年、2012年分别被命名为全国首家“中国洋芋之乡”和“中国绿色马铃薯示范县”;水果面积19.64万亩,总产达2.4万吨,被列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蔬菜种植品种达22类69种,总产11.5万吨;优质桑园发展到5.7万亩,年养蚕能力达1万张。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5万亩,子长县自主研发的“秦篦2003蓖麻杂交种”获省级产品专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