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的制作过程(PS:希望能详细一点)

找了很久,都说得很笼统,都只是大概的说说,具体的都不太清楚。
红茶只是多了个发酵的过程么??谢谢解答。

一、采摘

龙井茶的采摘有三大要求: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

1、以早为贵:历来龙井茶采摘时间很有讲究,以早为贵。茶农常说:茶叶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

2、细嫩著称:龙井茶的采摘还以采摘细嫩而著称,并以采摘嫩度的不同分为莲心、雀舌、旗枪,鲜叶嫩匀度构成龙井茶品质的基础。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叶形如雀舌的称雀舌。

3、采摘次数多:采摘次数多,也是龙井茶的一大特色。长期以来,采大留小分批采摘,已经成了习惯。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几天采一次,全年采摘在30批左右。

二、晾晒

西湖龙井在采摘后要竹筛上进行晾晒,一般需要半天左右时间,这样可以减少茶叶中的青草味道,使水分达到炒制的要求,同时使新茶在炒制时不至于结团。然后再对晾好的新叶进行大致分类,根据叶子的品质档次来决定下一步炒制的锅温、力道等条件。

所谓晾就是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得在阴凉处堆放上大半天,大约相当于机械加工的退火,也就是通过堆晾,去掉茶叶里残余的大部分刚性。

采回的鲜叶需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3厘米左右,中下级原料可稍厚。经8-10小时摊放后,叶子失去一部分水分,减重15%-20%,鲜叶含水量达70%左右为适度。

目的是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鲜爽度。还可以使炒制的龙井茶外形光洁,色泽翠绿,不结团块,提高茶叶品质。

经过摊放的鲜叶需进行筛分,分成大、中、小三档,分别进行炒制,这样不同档次的原料,采用不同锅温、不同手势来炒制,才能恰到好处。

三、揉捻

揉也叫揉捻,是通过外力将茶叶的内部结构揉捻成人们希望的形状,但龙井茶的形状要求青叶保留一部分自然的刚性,以便茶叶成型后还能看到部分青叶的原状,因此就将揉捻工艺弱化了。即将炒分解成炒-晾-炒-晾-炒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部分揉的要求。

四、炒制

西湖龙井的炒制需要手工完成,通常的工艺包括“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龙井茶炒制手法复杂,依据不同鲜叶原料不同炒制阶段分别采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手法。

扩展资料:

西湖龙井茶的整个制作过程精致细腻,全靠手工完成。俗话说:“龙井茶是靠一颗一颗摸出来的。”确实是这样,其工序的复杂是有目共睹的,一般制作一斤西湖龙井茶需八道工序,才能生产出上好的西湖龙井。

需经过摊放、青锅、回潮、辉锅、分筛、挺长头、归堆、收灰等工序,其中青锅和辉锅两道工序是整个炒制作业的重点和关键。

刚采回的鲜叶,需在阴凉处薄摊,厚度一般以1厘米为宜。摊放两小时后,自然挥发掉多余的水分,减少苦涩味,增进茶香度,增加氨基酸含量,保持其鲜爽,同时使炒制的西湖龙井色泽翠绿,外形光洁,不结团块,色、香、味、形俱全。

将摊放后的鲜叶放入锅中,用手将其炒干,这是初步定型的过程。当锅温达100℃一120℃时,在锅内涂抹少许炒茶专用油,投入一定量经摊放过的鲜叶,以抓、抖手势为主,使其散发一定的水分,然后改用搭、压、抖、甩等手势使其初步定型。

压力由轻渐重,使茶叶达到理直成条,平直光滑,压扁成型,至七成干时即起锅回潮,大致需12—15分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1
  龙井属绿茶。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个步骤。红茶是全发酵的茶类.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

  【龙井的采制】A篇

  采摘:采滴龙井茶务须细心嫩采,选取茶枝上之鲜嫩芽叶,以大拇指与食指柑紧,折断采下,投入竹篮。最忌用指甲刻摘,以免断部水份榨出,内部组织受损而酦酵,损及色味。且忌握手中,以免受热萎雕,此两点必须特别注意。

  制造:制造龙井之方法纯用手工,非其它工具可代替,普通分为初炒与复炒两个步骤,有所谓『透』『挺』『捏』『荡』『拓』等手续,前二步手续即为初炒,后三步手续乃为复炒,其法如下:

  A. 炒菁:茶菁采回后,薄摊于匾中,即须尽速炒制,以免久置而萎雕劣变。炒制前因茶片大小不均,须用元号筛,筛分其等级,(但明前芽极细嫩,则不必分筛)。入锅前,先用松毛柴烧热铁锅,锅温愈高愈好,盖杀菁时温度愈高,则成茶之香气愈佳也。普通须烧至锅底微红为度,约在摄氏一百度至一百四十度以上,视炒制者之技术而定,技术高着,温度可酌提高,技术差者,温度太高,则手易起泡,茶极易焦变,因茶叶甚嫩故也。(茶投入锅中,须拍拍作响,温度方为适度)锅面须先磨擦光滑,并擦以乌臼油少许,使更润滑(乌臼油可用普通所用之白腊代之)。然后将茶菁投入锅中,每锅约十两左右,投入量视炒制者之技术而定,投术差者每锅半斤足矣,技术忧者,则可在一斤以上,切勿贪多,否则手术不易灵活运用,茶叶亦易焦变。

  龙井炒制时,一手扶住锅边,一手将茶叶榻起,抖散均匀,使水份蒸发,是谓『逶』,即相当于绿茶之杀菁,透之杀菁工作业己完成,可取出急剧扇冷,以增香气,次为挺榻,此时火力宜即逐渐降低,约l30℃-9℃然后将手掌伸直,紧贴锅面,将茶叶作单方向之挺压,此项工作名为『挺』,具有打胚与揉捻之双重作用,茶叶之呈扁直状态,即于此时形成,故此项操作极为重要,挺时如用右掌,则先将茶叶由右前方压向左后方,然后将茶叶翻转向反对方向挥去,此项压之作用,为使茶叶压成扁平,挥之作用,为使茶叶挺直,操作时切忌将茶旋转,否则茶易弯曲,压时亦不可使茶转动,否则茶易成条,即不能达到扁平之目的。挥挺时须酌用力,否则茶不易挺直,压时压力须由小而大,不可骤用大力,否则茶汁易于流出,粘附锅面,而极易使茶焦变,即不焦变,茶色亦易变黑,失去龙井特有之美观翠绿色泽,是应特别注意者。以上透之工作,约五分钟至八九分钟完成。

  (温度低则须十二分钟,但温度太低,成茶香味不佳),挺之工作,约二十五分镣至半小时完成,挺之工作,计可分为三步骤,第一步骤曰抖块,即将茶叶来同反转,不宜用力,经1-2分钟后,茶叶渐结成扁平,须行抖松,约经三四次之抖松,乃可渐加轻压力,一拓一挺,是谓揉胚,约经十余分钟,压力可再渐渐加重,用掌心抵住茶叶,使与锅底紧贴,然后使茶与锅摩擦,并予翻转,且不时加涂油腊,使锅润滑,是谓裹条,约经十余分钟,裹条乃告完成,经透挺后,茶叶已有八成左右干燥,即可起锅,置匾中摊凉,初炒即告完成。

  B. 挥锅(初干):复炒又名挥锅,将初炒完成之两锅并为一锅,此时火力宜小,约70-80℃,酌用少许油腊揩锅,投入茶叶,依旧用手透挺,并徐徐用手捏之,自锅底将茶榻起,一榻一松,至茶叶将达干燥时,再向锅之四周荡转榻起,并向锅壁紧擦数下,使茶叶更为扁平光滑,约二三十分钟,茶叶表面已发出灰白色,捻之即碎,是为干燥业已适度之明证,即可起锅。挥锅时,压力须由大而小,因此时茶已相当干燥,压力太大,每易粉碎。

  C. 烘焙:挥锅后如仍含水10%,则可移置焙笼上用文火烘焙之,成茶品质较佳,至含水量仅3%,完全干燥为止。

  【龙井的采制】B篇
  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考究。
  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历来龙井茶采摘以早为贵,茶农常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明代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曾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说明高级龙井茶向来就强调要早采。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佳,称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品质尚好,称雨前茶。另外龙井茶的采摘十分强调细嫩和完整。一芯二叶初展的,叶形卷如雀舌,称“雀舌”。通常制造500克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3.5-4万个细嫩芽叶,其采摘标准是完整的两叶一芯,芯长于叶,芯叶全长约1.5厘米。龙井茶区的茶农,每到龙井茶采摘季节,绿色的茶山上几乎天天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采茶姑娘,身挎茶篓,用熟练的双手像鸡啄米似地采摘着细嫩的龙井茶。长期以来,形成的及时分批采摘制度已经代代相传,习惯于按标准采大留小,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几天必采一次,因此全年茶叶生产季节中要采摘30批左右,采摘次数之多是龙井茶特有的。

  采回的鲜叶需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3厘米左右,中下级原料可稍厚。经8-10小时摊放后,叶子失去一部分水分,减重15-20%,鲜叶含水量达70%左右为适度。目的是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鲜爽度。还可以使炒制的龙井茶外形光洁,色泽翠绿,不结团块,提高茶叶品质。

  经过摊放的鲜叶需进行筛分,分成大、中、小三档,分别进行炒制,这样不同档次的原料,采用不同锅温、不同手势来炒制,才能恰到好处。

  高级龙井茶全凭一双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不断变换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手式有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号称“十大手法”,炒制时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化手法,非常巧妙。只有掌握了熟练技艺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而且因全用手工在热锅中操作,劳动强度甚大。难怪当年乾隆皇帝在杭州观看了龙井炒制后,也为花费劳力之大和技艺功夫之深而感叹不已。

  高级龙井茶的炒制分青锅、回潮和煇锅三道工序。青锅,即杀青和初步造型的进程,当锅温达80-100°C时,涂抹少许专用油脂使锅内更光滑,投入约100克经摊放过的叶子,开始以抓、抖手式为主,散发一定的水分后,逐渐改用搭、压、抖、甩等手式进行初步造型,压力由轻而重,达到理直成条、压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时即起锅,历时约12-15分钟。

  起锅后进行薄摊回潮,摊凉后经筛分,筛底筛面茶分别进行煇锅,摊凉回潮时间一般为40-60分钟。
  煇锅目的是进一步整形和炒干,通常四锅青锅叶合为一锅煇,叶量约250克。锅温60-70°C,需炒制20-25分钟,锅温掌握低、高、低过程。手势压力逐步加重,主要采用抓、扣、磨、压、推等手法。其要领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至茸毛脱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折之即断,含水量达5-6%为适度,即可起锅,摊凉后簸去黄片,筛去茶末即成。

参考资料:http://www.alltea.cn/ShowZx.asp?id=21882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