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给你的启示

如题所述

发现一:《西游记》是一部儿童心理成长发展的历史,学习这部发展史,有利于我们正确给自己的角色定位,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孙悟空最初来自一块仰承天地之灵气的石头,在天地之气交合之时破裂开来,跳出一个小仙猴。这个顽皮的小仙猴不久就走上了拜师学道之路。书中描写了他如何学穿人衣,学走人路,学习本领。之后,孙悟空有一段在花果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无法无天、无拘无束、任意玩闹、充满叛逆的生活。他领导群猴建立猴的乐园,自封为“齐天大圣”,一会儿袭击人国,一会儿翻腾龙宫,一会儿直捣地狱,一直到后来的大闹天宫。他把蟠桃盛会这样一个神圣的活动搅得乱七八糟,不成体统,闯下了弥天大祸,然后逃之夭夭。接下来是天兵天将大规模地围剿花果山,是孙悟空被放到八卦炉中煅烧,是他从八卦炉中奇迹般地逃生之后,更加疯狂地、肆无忌惮地对抗天兵天将。就在他的破坏性行为势如破竹、似乎天下无敌的时候,佛祖出现了。佛法无边——在和佛祖的对抗中,孙悟空失败了,他被镇服在佛祖巨手化做的五行山下。

启示一:自由是有限度的。对于学生无法无天的行为,适当的管教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发现二:西天佛祖在《西游记》里是典型的父亲的象征。父亲对儿子是威严的,俯瞰的,沉稳的,含威不露的。在管教孙悟空的时候,他的表情,他的语调,他的态度完全是父亲式的。他并不是怒不可遏,也并非完全不顾及父子之情;然而,他又绝对威严的——当他晓之以理仍不能够说服儿子时,也有足够的力量将其压服。

当孙悟空被压在佛祖手掌化做的五行山下时,作为寻找东土取经人的使者——观音菩萨出现了。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是典型的母亲象征。即当孩子受到父亲正确的、严厉的管教和压服时,母亲常常像观音这样扮演着合适的角色。她是维护父亲权威的,是贯彻父亲意旨的,同时又是怜惜儿子的。一方面,她知道儿子所受的责罚是维护父亲权威所必要的,也是儿子未来人生所必要的;另一方面,在不破坏父亲权威的前提下,在坚定不移地引导儿子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前提下,她又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温情。她的目的就是将儿子引上父亲规定的道路。

孙悟空终于在父亲的压服和强制性规范下,同时也在母亲的抚慰与劝说下,不得不地又似乎是心甘情愿、欢天喜地地接受了去西天取经的安排。

启示二:如来佛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做法先是晓之以理,实施说服教育,当说服教育无效时,他也使用了必要的严厉制裁,予以压服。他佯装对犯了大错的儿子弃之不理,让他在隔离中自省。当儿子领受了足够的教训之后,再给他指出取经的人生道路。观音菩萨表现出了一个母亲的适当态度。她在父亲的严厉制裁已经给了儿子足够的教训之后,适时地出现了。她配合着父亲的教育方针,以母亲的慈爱形象解放了受到惩罚的儿子,同时按照父亲的意旨,为儿子指出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都说“教不严,师之惰”,“老师像妈妈”,对学生来说,老师应该将父亲与母亲的角色融合于一身,严慈兼备,爱又不溺爱,以堵截与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像一股奔腾的洪流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发现三:在取经过程中,我们看到孙悟空对整个客观环境斗志斗勇,充分运用自己的生命力,运用自己的金箍棒战胜群妖恶魔。在艰难的跋涉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不能忽视,那就是戴在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以及能够控制它的紧箍咒,当孙悟空稍有偏离正确人生道路的倾向时,紧箍咒就发生作用。

启示三:虽然学生已经正式接受师长所指向的道路,然而,他依然可能随时偏离这条道路,越出合理的界限。我们既要给学生独立奋斗的宽广的自由空间,又不能让他完全脱离师长的规范。要让学生在必要的约束下,再在广阔的天地中独立奋斗。

发现四:当孙悟空走上去西天取经道路之后,我们看到了他在父母远距离的照看下独立奋斗的经历。总体上,是父亲的教导与榜样给予儿子基本的信念支持。虽然他绝非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他宽宏大量地让儿子在遥远的距离独自闯荡,似乎不管闲事,然而当儿子遇到了最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他会非常适时地给予帮助。

观音菩萨作为母亲,则给于儿子更多一些的具体帮助。每当儿子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难题时,她总是在遥远的距离上先知先觉,又从不急于提前出现,以给儿子足够独立锻炼的时间与机会。当儿子实在难以解决某些困难时,她才或是主动或是在儿子的请求下出现。而当她帮助儿子收伏了一个又一个妖魔,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之后,并不多领会儿子调皮的感谢,就手持玉净瓶飘然而去。

启示四:《西游记》在相当程度上是孙悟空远离父母独自奋斗的故事。父母在这里分担的责任与扮演的角色是十分恰当的。今天的老师无疑要从孙悟空的故事中体会到“望生成龙”的正确方法:导而勿牵,强而勿抑,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绝不出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主动、全面、生动、健康地发展。

发现五:孙悟空取经之路历经八十一难,终成正果,意味着儿子取得父亲所代表的整个社会的认可,取得了社会地位,取得了成功,取得了道德形象的完美,取得了人生境界的圆满,是一个功德圆满的结局。然而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在看了这个结局之后产生一种普遍的、难以言喻的、不自觉的却又是非常深刻的失落感和虚无感。这种感觉长久的弥漫心头,余音袅袅。如果对这种失落感、虚无感进行分析,那么,我们看到:

无法无天的儿童时代自从取经开始就丧失了,取经成功意味着更彻底的丧失。

儿子的成功终于被父亲承认并且接受了,然而潜在的反抗精神也被完全地压抑了,再也没有机会显示,再也不可能大闹天宫了。

儿子成功了,获得社会地位了,就很难再得到儿时的母爱。因为孙悟空也成佛了,和观音菩萨平等了,不能再嬉笑母亲了,当然也不能再得到深深渴望的观音的关照了。

人生成功了,奋斗的苦难经历了,似乎可以永享太平和圆满了。然而正因为没有了苦难,没有了奋斗,也就没有了这种种刺激,既超脱了,也虚无了。

启示五: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奋斗,奋斗结束了,意义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老师在看到学生取得成绩,获得成功的时候,要及时为他们树立新的榜样,提出新的目标,始终微笑着引导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精神百倍地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力争上伟大的老师善于运用伟大的奖赏。伟大的奖赏铸造出伟大的学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孙悟空那种正义大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

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

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参考资料: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538946.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7-26
孙悟空总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随着目标的提升,他一步步走向成功,最后成了佛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西游记》从头到尾是一本描写成功的书。成功就是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西游记》成功的法则主要有三:
其一,能力。每个人情况不同,老君、如来、观音的手段太高,非一般人所能及。不过,如果是精英,可以学孙悟空勇猛打拼;如果卖苦力,可以学沙和尚淳朴坚韧;如果既不是精英,又不肯卖苦力,可以学猪八戒紧跟着有望成功的团队。总之,人尽所长。
其二,合作。唐僧靠徒弟保护,徒弟靠唐僧解脱,彼此扶持,两不相谢,合作得以成功。如来靠取经团队,传经得以成功,取经团队靠如来,得以成功授封。可见成功是互利的,即双赢。
其三,坚持。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要做成任何一件事,至少有个必要时间,取经的必要时间是两三年。那么,无论在两三年之内如何难于完成,一定要坚持到底。在成功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两三年时间就够了,唐僧本打算3年完成,结果却用了14年,而他一直坚持着。如果在任何一个时候他放弃了,那就彻底失败了。
如来佛也是一样,他欲传经东土,一次又一次因为被沙悟净在流沙河吃了而失败,他还在坚持,直到唐僧这一次,传经才成功,假如这一次又失败了,就再来一次!所以成功没有多么高深的秘诀,就是一个“持”字。
真做起来,靠的不是知识多少,不是能力大小,而是无尽的毅力。无论看多少成功的妙招,都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成功靠的就是一个“持”字,不要轻易放弃。只要一放弃,等于又要重新再来。回想过去失败的经历,大多因为主动放弃导致。再回想曾经成功的经历,一样有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阻力。这些困难与阻力在成功后再来看,真的就如梦幻泡影。只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就终有成功之日。

总而言之,《西游记》师徒四人取经成功,除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最重要在于持之以恒。
第4个回答  2008-07-26
靠,受益匪浅,不才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