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哲学的自然观原理,结合实际工作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如题所述

1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收获与感想

刚开始的时候,
我觉得这门课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
学校
之所以安排这门课也不过是想让我们混个学分走走形式罢了,
学习完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
后让我的人生观、
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对我以后的人生
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不仅掌握了
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
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
题,
找出共性和个性,
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
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
来。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

济、
文化、
军事、
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
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
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
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的认识。

首先,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是当时社会发展的
产物,
19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提高了社会化的程度,使得
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的激化,
是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生
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
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
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这为科学地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奠定了社
会历史前提。进入
19
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
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
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和条件。
而其理
论来源主要是西方哲学史上积极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和
18
世纪
-19
世纪德国古典
哲学的推动。

理解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
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
同一性,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自有人类以来,
思维和存在就是两
类最基本的现象。
两者的关系是人和世界最本质、
最基本的关系,
哲学是研究整
个世界的。任何哲学问题都无法回避,首先要回答;在哲学上,关于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的解释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从而也决定了全部哲学的方向、
性质、
进而成为一切哲学争论的基础,
是划分基本哲学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的标准;
在世界生活中,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解决是人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
题的前提。

还有就是懂得了什么是实践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是主体在神经中枢
发出的命令指挥下发生、
发展和结束的行为,
是主体生活的担保和根据,
是主体
的一种可靠的生活方式。
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生存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明了主体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实践是主体对客体对自己的作
用、
刺激和影响做出的反作用。
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
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

恩格斯说: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实践提供认识发展的
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
第一实践提供了解决认识新课题的经验材料。
第二

2
实践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生产实践还为科学认识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工
具。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分析和综合的
抽象能力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实践的。
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活
动。

人的推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
"
行动的推理
"
。正是只有行动的推理才有逻辑的推理是先有实践的逻辑才升华为
思维的逻辑。

总的来说,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
定认识
;
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
实践
;
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
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