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鳝会自动变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2-18
1944年,刘建康首次报道黄鳝存在性转变现象。他在研究黄鳝繁殖习性的过程中,首先观察到黄鳝的性别明显与体长和年龄有关,中小个体主要是雌性,而较大个体为雄性,雄鳝都是由雌鳝产卵后通过转变而来,而该转变不可逆转。
黄鳝从胚胎到性成熟期都是雌性,雌性性成熟产卵后,卵细胞败育,卵巢逐渐退化,同时,分布于生殖褶上的原始精原细胞开始生长发育,形成精小囊。此时残留的雌性生殖细胞与发育的雄性生殖细胞共同存在于生殖囊腔内,为雌雄间性发育阶段,然后向雄性过渡,这一发育过程是单向的,即发生性变化后不再由雄性个体逆反为雌性个体.肖亚梅经过实验证实,黄鳝生殖腺初始发生时,最早形成2条独立的生殖腺体,在发育过程中2条生殖腺的系膜合并,但2生殖腺的腺体仍是分离的;观察结果还表明,无论是在雌性发育阶段还是性转变为雄性后,这2条生殖腺的腺体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皆保持相互独立的状态,均具有正常的生殖功能;原始生鱼细胞的命运由它们在生殖腺褶中的位置所决定,发育为卵细胞的原始生鱼细胞位于生殖褶的外周部分,而那些后来发育成精原细胞的原始生殖细胞则在生殖褶的较中间部分。
一般认为,体长20crn以下的成鳝均为雄性;体长20~35 crn时,绝大多数是雌性;体长36~38 cm时,雌雄个体数相等;体长在38 crn以上时,雄性占多数。但也有人观察到从池塘中捕获的体长在50—60 cm以上的黄鳝全为雌性,橙黄色的卵粒发育正常,并能正常产卵孵化。对于这一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池塘环境稳定,饵料丰富,黄鳝生长快,而性逆转又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黄鳝个体虽大,但尚未逆转为雄性;二是黄鳝很可能像海洋中某些性逆转鱼类一样,它的性逆转受群体性比的调节。
性逆转时性腺蛋白对黄鳝血清睾酮(简称T)和雌二醇(简称E2)含量影响的周年测定表明,雌性黄鳝血清T值在繁殖季节前期2—3个月平均含量很高,而没有性逆转的鱼此时却很低,原因是黄鳝的卵巢内精巢组织开始分化,同样在繁殖季节后2个月血清T含量较高,也与卵巢内精巢组织分化有关;雄性黄鳝血清E2水平在5月份高于T值,这与性腺中残留的卵巢继续分泌E2有关。黄鳝垂体在性逆转中起重要作用,升高的内源GTH(垂体激素)分泌物使血中GTH达诱发性反转所需阈值时,性逆转启动。外源激素对黄鳝性类固醇激素分泌的影响与雌雄异体鱼类相似,雌体主要是雌二醇增加,雄体主要是睾酮含量的变化。
宋平、邹记兴等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黄鳝的血清蛋白进行分析,血清蛋白区带雌鳝卵巢Ⅱ--Ⅳ期为8--11条,雄鳝精巢Ⅰ--Ⅳ期为11—14条,雌雄间体鳝为17—20条,经CS—930岛津双波长色谱扫描发现处于性逆转期的雌雄间体鳝有较多的吸收峰,表明雌雄简体的黄鳝血清蛋白质组分比雌雄单体的组分有所增加,增加的组分位于正负极之间的球蛋白部分。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在性逆转过程中雌雄两性的性激素同时存在,它们同时影响着机体蛋白质的代谢,增强了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增加了血清中蛋白质的组分。而雄鳝中存在着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不同于雌体、种类更多的蛋白质,从电泳图上它位于负极一端,分子量较大,是一类糖脂蛋白,这种糖脂蛋白从电泳及扫描图谱上看雌鳝中几乎没有,雌雄间体早期开始出现,此后逐渐增加,性逆转后的雄鳝血清蛋白质中糖脂蛋白的含量达到最高值,无疑这种雄性特异的糖脂蛋白类与黄鳝性逆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它是性逆转的启动因子或辅助因子之一,还是性逆转后的结果,还有待研究。
滕道明等在环境条件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黄鳝在2龄以前全为雌性个体,此时性腺组织切片可见到卵巢外面包裹着一层结缔组织被膜,在卵巢腔内存在大小不一的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大小差异较大。从3龄开始黄鳝转入雌雄间体阶段,这一阶段性腺被膜变厚,卵巢逐渐退化,精巢开始组建。3--5龄黄鳝的性腺均处于过渡期,只随着黄鳝年龄的增长,雌性个体的比例逐渐减少,而雄性的比例逐步增加,黄鳝从6龄开始全部转为雄性个体,此时可见卵母细胞消失,精巢组建完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