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兼词”就是一种。所谓兼词,就是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有“诸”、“盍”、“叵”、“耳”等。【诸】用在句中,有时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例如: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一一把土石投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②穆公访诸蹇叔。(
《肴之战》)—一
秦穆公就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以上两例中的“诸”都是“之于”的合音,例句①中的“之”代“土石”,“于”作介词“到”讲;例句②的“之”代秦师袭郑这件事,“于”是介词,作“向”讲。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疑问语气词。例如: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王曾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给庄子,有这回事吗?”④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昭公八年》)——“听说高强要用兵攻打你,你听到这件事了吗?””上面两句中的“诸”都在句末,肯定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半句所说的事,“乎”是疑问浯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盍】“盍”(hé)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作“为什么”、“怎么”讲;“不”是否定副词。例如:①“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②“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
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伍奢有两个儿子,不杀掉的话,就要成为楚国的祸患,为什么不用免他父亲罪的办法召唤他们来?”要注意的是,“盍”后面如果紧跟“不”字,则“盍”相当于“何”,就不是合音词了。如:“盍不出从乎?”(《管子·戒篇》)”——“为什么不跟着出去呢?”【叵】“叵”(pǒ)是“不可”的合音词,表示否定,多用于贬义。例如: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尹情传》)一—“我学生很多,尹子不可推测啊!”②居心叵测。(成语)——存心险恶,不可推测。“叵”:—般用在“测”字前,“叵测”即不可推测。早期白话中还有“叵耐”一词,意为“不可容忍”。如“叵耐这厮无礼”等。【耳】“耳”是“而已”的合音词,意为“罢了”,表限制语气。例如:①“盖向来不过笼络耳。”(
《谭嗣同》)——原来他一向不过是笼络(慰帅)罢了。”②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采草药》)——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罢了。要注意,“耳”还可表肯定语气,可不译。如: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察今》)——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④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⑤不复出焉。(焉:从这里。)要注意,“焉”除兼词以外,还有比较复杂意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