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与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同一个问题吗

如题所述

是同一个问题,只是表述方式不一样而已。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
  ①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
  现在有限多家长对孩子采取溺爱教养的态度,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娇宠、放纵、迁就孩子,从而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和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伴交往中,如果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不分场合与时间采用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还有一部分家长采用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还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家庭的情感氛围也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冲突不断或者父母离异等,这种不良的亲子关系和婚姻上的冲突往往使儿童带有情绪障碍和大量行为问题,包括攻击性行为。此时家庭成为儿童学习攻击性行为的课堂,儿童在此环境下可以通过模仿等对同伴进行攻击,由此导致同伴的排斥甚至学习上的失败,最终归属于不良群体,使其攻击性行为得到维持和强化。
  ②不良榜样的模仿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实验证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观察习得的结果,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很容易模仿其周围人的攻击性行为,家长惯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并且容许幼儿表现攻击性冲动,幼儿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常靠体罚来约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长,幼儿在家庭以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所以家长对幼儿的体罚也会对幼儿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往往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③家庭成员的不良关系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帕特森观察了高攻击幼儿的家庭中父母与幼儿的想到作用模式,发现这些幼儿在家庭和学校都爱打斗、不服管教。然后把这些家庭和具有相似规模、经济地位和学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家庭进行比较,发现这些问题幼儿的家庭很相似——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这种家庭环境被称为高压式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主要表现为攻韦与反攻击。一般来说,当幼儿外于这样一个矛盾冲突叠起、冷漠无情、失去安全感的家庭中,不良的情感气氛会使幼儿产生莫名其妙的苦恼和愤怒怀疑,常常会因失去控制而借人或物发泄出来,引发冲突和攻击性行为。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繁感性,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攻击性行为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环境中,一定刺激作用下得到表现或强化,从而出现攻击行为,神经类型的差异带来了幼儿气质上的不同,难带型的幼儿在日后生活中更容易对他人采取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攻击行为有其生理遗传原因,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这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沁过多有关。也可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这些可能存在着某些微小基因缺陷,血清素(5-羟色胺)的不足或缺乏,以及男性荷尔蒙的水平偏高及额叶受损等也会导致暴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过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3、幼儿园教育
  某些幼儿在幼儿园中与老师感情交流较少,特别是过集体生活时间短的幼儿,希望老师多关心自己,但因幼儿多老师照顾不周,致使他们产生了受冷落或被孤立的心理。于是便希望通过极端行为来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此外,老师的不公平待遇也会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如见习过程中我发现幼儿教师主观上很难对幼儿的错误行为一视同仁,这种不公平待遇易混淆幼儿的是非观念,使其不能对自身的行为有准确定位。
  
  4、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网路的狭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同伴间的影响渐渐增强,有时候甚至超过家长和教师的作用。被同伴拒绝参与活动将增加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发生,由于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与同伴交往机会受限,他们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同时,由于被拒绝的幼儿往往认为别人都是怀有敌意的,因此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攻击手段。

  5、幼儿的生理特征
  ①幼儿心智不健全
  有些幼儿打人完全是因为内心的控制欲强,他们都是想控制别人,管住别人,并以此为乐,一旦愿望得不到满足便动手打人。另外,当幼儿打人后就会有人出面干涉、批评、虽然幼儿当时承认了错误但心中却留下这样的印象:只要我打人马上会引起他人的注意;还有些幼儿看到被打的人哭泣害怕,便以为自己力量强大,错误地产生自恃心理,致使攻击性行为得到巩固强行。
  ②情绪、行为出问题
  一般来说,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幼儿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幼儿因冲动、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激动,就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
  ③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同功能的影响
  行为是大脑认识的直接结果,而大脑的功能又是认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攻击行为,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很可能是在大脑两半球处在非均衡和变异状态下的大脑所产生的行为,张倩等关于攻击行为儿童大脑两半球的认知活动特点的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成认识能力较弱,这是儿童攻击行为的某些神经作用。再者,体质因素在儿童攻击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比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格壮的幼儿比体格弱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变发生得多而强。另外,性激素也影响着男女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表现。一般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强的攻击性。男性在愤怒时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倾向性高于女性,女性则更多易用语言表达其情感而男性则多用行为为表现。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还有更多的言语侵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