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竹的名字由来简介

如题所述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

  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双轮空竹比单轮空竹容易操作。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

  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换手、一线二、一线三等多种形式。有关空竹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称:“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在这里所说的与现代的孩子们玩的音响玩具“地轴”相符,以竹木制成,用绳绕其柄,绳穿入竹尺,用力勒绳地轴即落地飞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直立旋转移时。因空腔周围有口,故发声。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童子正在抖空竹,旁边另有一童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此处抖空竹之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据编者注释,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此说如果属实,那么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经相当成熟。明定陵出土的两件刺绣百子衣,一件被命名为“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另一件被命名为“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都是孝靖皇后的陪葬。在百子衣的背面,有一幅 “放空钟图”,两童子挽臂并肩,相互配合,正在合力施放一个大型的空钟。从图中可见其特点,与空竹不同。这里的放空钟应该是放“地轴”。

  当代空竹的构造与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长足的发展,北京地区除了大量地生产制作空竹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研究空竹、开发空竹的组织,比如说“北京玩具协会空竹专业委员会”。有近百人参与其中,会员们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为重要的是,会员中有不少人自己动手制作空竹,形制多样,变化丰富。最大的空竹直径近一公尺,重好几十斤。此外,又把茶杯盖、茶壶盖、钢精锅盖以至于圆桌面、自行车轱辘等等器物都纳入了空竹系列,抖动起来。会员们自己制作的空竹,有“三起楼子”者,即轮盘共三层,逐层收煞,一层比一层小。有“双轴单盘”者,即一个轮盘的两面都有轴,可以两个人同时抖一个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胆进取,出现了富于变化、神奇莫测的新花样,有“金鸡上架”、“翻山越岭”、“织女纺线”、“夜观银河”、“二郎担山”、“抬头望月”、“鲤鱼摆尾”、“童子拜月”、“鹞子翻身”、“彩云追月”、“海底捞月”、“青云直上”等等动作,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为惊险骇人的是“蚂蚁上树”,长绳一端系于树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忽然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高空,可飞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稳稳接住。初见此技,未有不惊呼者。

  最近,玩具协会空竹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李洪宽先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空竹的结构特点以及北京地区抖空竹的种种动作要领,编写成一部小册子,名《空竹浅谈》,在玩具协会内部发行,成为玩具史上空竹专题的第一部专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简介
空竹,古称胡敲、空钟、空筝,俗称嗡子、响铃、转铃、老牛、闷葫芦、风葫芦、响葫芦、天雷公公等,属于汉族民间传统玩具。典型的空竹有单轮和双轮之分,双轮的空竹形如腰鼓,以竹或木制成,两头为两只扁平状的圆轮,轮内空心,轮上挖有四五个小孔,孔内放置竹笛,两轮间有轴相连;单轮的空竹则形如陀螺,一侧有轮。因其轮内空心而有竹笛,故名“空竹”。
空竹游戏一般称为抖空竹,也叫抖空钟、抖空筝、抖嗡子,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不过,一般大都简称为“空竹”。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流行于全国各地,天津、北京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尤为盛行。
由来
空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空竹最早是由汉族民间游戏用具“陀螺”演变而来的。陀螺是远古时代就出现的玩具,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常州圩墩遗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而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中出土了陶陀螺。后来,为延长陀螺的旋转时间,人们改用鞭子抽击这些木制或陶制陀螺;再后来,改用竹制陀螺,并在上面开口利用空气冲击发出哨声,即“鸣声陀螺”,后来“鸣声陀螺”渐渐有了“空竹”的别称。
但是,由于历史文献中有关空竹的资料贫乏,其起源之说还存有很大争议:一说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它的历史至少有1700年了,但我们对曹植《空竹赋》的内容已经无法考证;一说宋代百戏杂技项目中的“弄斗”为抖空竹的前身;而台湾学者吴盛达则指出空竹出现在元朝末年;一般认为空竹源于明代的“空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1-24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

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双轮空竹比单轮空竹容易操作。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

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换手、一线二、一线三等多种形式。有关空竹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称:“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在这里所说的与现代的孩子们玩的音响玩具“地轴”相符,以竹木制成,用绳绕其柄,绳穿入竹尺,用力勒绳地轴即落地飞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直立旋转移时。因空腔周围有口,故发声。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童子正在抖空竹,旁边另有一童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此处抖空竹之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据编者注释,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此说如果属实,那么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经相当成熟。明定陵出土的两件刺绣百子衣,一件被命名为“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另一件被命名为“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都是孝靖皇后的陪葬。在百子衣的背面,有一幅 “放空钟图”,两童子挽臂并肩,相互配合,正在合力施放一个大型的空钟。从图中可见其特点,与空竹不同。这里的放空钟应该是放“地轴”。

当代空竹的构造与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长足的发展,北京地区除了大量地生产制作空竹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研究空竹、开发空竹的组织,比如说“北京玩具协会空竹专业委员会”。有近百人参与其中,会员们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为重要的是,会员中有不少人自己动手制作空竹,形制多样,变化丰富。最大的空竹直径近一公尺,重好几十斤。此外,又把茶杯盖、茶壶盖、钢精锅盖以至于圆桌面、自行车轱辘等等器物都纳入了空竹系列,抖动起来。会员们自己制作的空竹,有“三起楼子”者,即轮盘共三层,逐层收煞,一层比一层小。有“双轴单盘”者,即一个轮盘的两面都有轴,可以两个人同时抖一个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胆进取,出现了富于变化、神奇莫测的新花样,有“金鸡上架”、“翻山越岭”、“织女纺线”、“夜观银河”、“二郎担山”、“抬头望月”、“鲤鱼摆尾”、“童子拜月”、“鹞子翻身”、“彩云追月”、“海底捞月”、“青云直上”等等动作,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为惊险骇人的是“蚂蚁上树”,长绳一端系于树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忽然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高空,可飞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稳稳接住。初见此技,未有不惊呼者。

最近,玩具协会空竹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李洪宽先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空竹的结构特点以及北京地区抖空竹的种种动作要领,编写成一部小册子,名《空竹浅谈》,在玩具协会内部发行,成为玩具史上空竹专题的第一部专著。
第3个回答  2010-01-16
相传,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在《水浒传》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于宿太尉保举之恩而做诗云:“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漫徒劳。”当然,小说是后人所写,但也表明,写书人的时代,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
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边描写:“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这里是说,把空钟“刳木中空(实则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开小孔)”,口内装半圆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严,成为风匣;板之圆心穿竹棍,上长下短,用粗线绳绕在长柄上,“别一竹尺有孔”,将绳儿穿过竹尺的孔,用力勒紧,然后急放,空钟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转并发出哨声(气流入孔因压强大又排出)。空钟就是空竹早期的称呼,与现在不同,玩它的时候动作不是抖,它的转动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据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个孩子正在抖空竹,旁边还有个孩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这幅画里抖空竹的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据了解,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如果场景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相当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PS:(转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4个回答  2016-04-23
空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空竹最早是由汉族民间游戏用具“陀螺”演变而来的。陀螺是远古时代就出现的玩具,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常州圩墩遗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而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中出土了陶陀螺。后来,为延长陀螺的旋转时间,人们改用鞭子抽击这些木制或陶制陀螺;再后来,改用竹制陀螺,并在上面开口利用空气冲击发出哨声,即“鸣声陀螺”,后来“鸣声陀螺”渐渐有了“空竹”的别称。
但是,由于历史文献中有关空竹的资料贫乏,其起源之说还存有很大争议:一说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它的历史至少有1700年了,但我们对曹植《空竹赋》的内容已经无法考证;一说宋代百戏杂技项目中的“弄斗”为抖空竹的前身;而台湾学者吴盛达则指出空竹出现在元朝末年;一般认为空竹源于明代的“空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