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一词的来历

说说吧

关于“熊猫”的形成,存有以下争议的传说:

“40年代,重庆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当时展品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文书写着猫熊的学名,但由于那时的中文习惯读法是从右至左,故而国人都把按英文书写方式书写的猫熊,读成了熊猫,并延用至今,唯台湾现仍称其为猫熊。”

“1940年代/1945年/解放前/50年代初书写的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重庆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

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台湾有家报纸曾撰文给“熊猫”正名,但人民已经习惯,反而觉得“猫熊”不那么顺口了。”

“西方世界认识它后,最初将它翻译成“大猫熊”或“猫熊”,但在60年前报上初次发表新闻时,偶然被颠倒成“熊猫”,未料到竟成为今日通用的名称了。”

有观点认为,这些说法都源自70年代夏元瑜以第一人称所写的随笔,“一错五十年--为猫熊正名”一文。该文于1978年10月5日刊登于台湾《联合报》副刊上,后收录于他的幽默精选集《生花笔》中。

[22][23]该观点之后又被多方面错误引用,包括马英九。可是在20世纪40年代前出版的权威词典(《中华大字典》、《辞海》、《最新实用汉英辞典》、《重编国语辞典》)均称熊猫而无猫熊,而且全为竖排版,故并不存在右左读错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当时国人没必要不按习惯读法而按英文书写的方式写下物种名。

其实中华民国政府退居台湾之后出版的各大词典也称“熊猫”,不见“猫熊”。另外更因台南真假熊猫事件的影响,台湾新闻局更在1990年时就正名了“猫熊”、“熊猫”,将其统一称为“熊猫”;而当时的农委会则认为这是“外行指导内行”,继续叫“猫熊”。

扩展资料:

化石记录它过去曾经分布在东南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北及北京周口店,南达越南、泰国和缅甸北部,是中国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主要成员。

由于地质、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分布仅限在102°00'~108°11'E,27°53'~35°35'N之间,四川、甘肃和陕西的崇山峻岭(从长江上游到青藏高原边沿,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熊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0
熊猫的活化石、猫熊名称的由来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如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研究表明,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化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10
熊猫”的正确名字应是“猫熊”。它为何名字被倒置,以讹传讹这么久,以至今天的“正名”还颇费周折呢?原来最早被发现并携带出国的第一只活体大熊猫,是1936年底由美国动物学家威廉、露丝夫妇实现的,它出自四川的宝兴,是一只熊猫幼仔。携带途中露丝亲自喂之以自己的乳汁,她在《女人和熊猫》一文中写道:“那黑白的小圆球脑袋用鼻子磨蹭着我的上衣,忽然本能地找着了我的乳房。”该文在排印中,排印工人误将“猫熊”一词倒置为“熊猫”,从此遂以讹传讹,误传至今。“猫熊”意为“像猫的熊”,“熊”为主词,“猫”只是定语,它属猫熊科,而非猫科动物。而“熊猫”之称则大谬矣!它把“猫熊”这个猫熊科动物,误归入“猫科”了。这正如将“屡战屡败”的词序更改为“屡败屡战”后,词义便大不相同一样。汉语就是这样奇妙,词序也是大有讲究的。词序不容轻易倒置,一旦倒置,即谬以千里也!
第3个回答  2013-11-10
1869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德(Armand David)认识了熊猫后,给“熊猫”定名为“黑白熊”,归属于熊科。两年后, 动物学家进一步考查,研究它属于猫熊科,将它进一步定名为“猫熊”。1940年代,在重庆北碚博物馆展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当时,定名为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由于中文使用者传统上通常都习惯右到左的写法,所以当时猫熊一词是以右到左的方式书写。在标准中文文法里,形容词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词的前面。由于熊猫被一般人认为属于熊科,因此猫是形容词,熊是名词。故,猫熊一词在中文文法上是对的。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经开始习惯左到右的中文读法,所以当时重庆北碚博物馆所展示的“猫熊”字样就被大家误读成熊猫。从此以后,熊猫一词变开始先在四川一带流行起来,长此以往向传讹误,一至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习惯了使用熊猫一词。
第4个回答  2013-11-10
像猫的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