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小笼的来历

不管,发挥

  南翔小笼的来历如下:
  南翔小笼制作技艺于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诞生,因馅料为秘制配方,制作技艺一直靠师徒之间薪火相传。
  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他用不发酵的精面粉为皮,猪腿精肉手工剁成的馅料加上肉皮冻制作而成。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第二代传人吴翔升在上海城隍庙开设南翔小笼馒头店。后因战乱等因素,第三代、第四代传人流失于历史记载。
  1958年,古猗园重新恢复经营南翔小笼馒头,第五代传人封荣泉改良制作工艺,使南翔小笼重回普通百姓餐桌。
  1997年,李建钢成为第六代传人。2000年,他制订了该技艺的标准和规范,选料、配方、搅拌乃至揉面、擀面,每一道都有明确的标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4
南翔小笼驰名中外,已有百年历史。它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它的成名成古猗园牵连,却鲜为人知。

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镇上日华轩糕团店老板黄明贤改业经营南翔大馒头,天天挑着馒头到古猗园叫卖,因大肉馒头味道鲜、脍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闻风而动,都来古猗园叫卖大肉馒头,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不能一人专利,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又取其鲜,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或春竹、虾仁和入肉馅,每只馒头折裥十四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十只,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出笼时任意取一只放在小碟内,戳破皮子,汁满一碟为佳品,逐步形成皮薄、汁鲜、肉嫩、馅丰的特点,成为古猗园内独家出售的美味佳点,皆称"古猗园南翔小笼"。

后来旅沪的南翔人邀请黄明贤到上海城隍庙开设南翔馒头店和西藏路上开设古猗园馒头店,挂名面翔小笼,至今盛名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南翔小笼馒头打入国际市场,从此闻名中外。

小笼包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南翔小笼,另一种是无锡小笼.
南翔小笼口味纯正一点,无锡小笼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甜,然后是汤汁比南翔小笼多而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