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射频消融术

详细一下

射频:射频电流是一种频率范围在100kHz~3MHz的高频交流电,射频消蚀实质上是热损伤,组织被射频电流转变的热能加热,发生脱水干涸,继而导致凝固性坏死。最开始在医学中应用主要是外科手术用的高频电刀与电凝器。
心脏射频消融:1985年 Huang等首次采用射频电流,消融狗的房室交界区,1987年 Borggrefe等应用射频电流消融人的房室旁道获得成功,1988年 国内湖北医科大学开始射频消融的实验研究。由于心脏组织是电敏感组织,在心内进行射频消蚀既要避免射频电流与组织接触产生的电火花,又要防止不适宜的电流刺激产生的室颤等严重后果,同时又要单纯利用其热效应,因而心脏射频仪一般选择输出为500kHz的连续未调制的正弦波,输出能量在0~50W或更大的范围内连续可调。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的适应症:预激综合征和房室结双经路引起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12
它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在X线监视导向下,将细细的导管从颈部、大腿根部插入血管内,到达心脏指定位置后,释放射频电流,从而一次性消除"病灶"。这种方法不必开刀,病人损伤小,目前已成为根治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这种手术在释放电流时,会引起心肌损伤,医学界对此较为肯定,但对损伤程度如何却无更多研究。对此,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凌峰医师等在李佩璋教授指导下,对该术引起的心肌损伤及病理生理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血液中的肌红蛋白指标比以往采用的心肌酶谱指标更能敏感地反映出机体损伤的程度,肯定了射频消融术对心肌具有一定的损害,但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或不良后果:心肌损伤后可引起氧自由基这一有害物质增加和产生肿瘤坏死因子,但人体自卫"能力使血液中对抗氧自由基的超氧歧化酶增加了,肿瘤坏死因子也没有明显增加,进一步的损伤是局限并且微弱的。因此,射频消融术对治疗心律失常确有轻微的心肌损伤,但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及不良后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患者尽可放心接受治疗。
射频消融术除用于治疗房室旁道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外,还可用于治疗房颤、房扑、室性行动过速和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随着心脏射频消融术在各级医院的广泛开展,相信获益的患者将不断增多。
第2个回答  2021-03-31

心脏射频消融术,适应症有哪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