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 行书 楷书 ……它们时间排序

如题所述

草书、行书、楷书的时间顺序为草书、楷书、行书。

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流传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书奏的折子等),后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讲“草”,也有草创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本章时写成草书,所以叫“章草”。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约形成于汉末、三国时期,距今约1900多年。古时曾叫“楷隶”或“今隶”,最初产生于西汉的民间,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内有不少隶书的痕迹。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汉末即有雏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体。

扩展资料

汉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又叫殷墟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书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统治者迷信尚神,每有祭祀,战争、游猎、出行、以至稼穑、疾病、生育等,事无巨细都要进行占卜以问吉凶。他们把占卜的内容及其应验的结果都刻写在龟甲,兽骨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骨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23
草书→行书→楷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王羲之用的就是草书。
形成于汉代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最早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成熟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不少学者认为是三国时代的魏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4-23
草书,楷书,行书
第3个回答  2020-03-20
约3600多年前的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书法字体出现的历史顺序如下
甲骨文(商)——篆(秦代)——隶、草(汉代、汉代的草书称为章草)——楷(晋朝、含魏碑)——行(晋朝)——草(晋朝、即今草)
朝代代表:
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