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线谱?

如题所述

五线谱是用五条平行的横线来记述音符的。五条线的上面和下面以及两线所形成的“间”上,都可以记音。五线的顺序自下而上,即最底下的一条线叫“第一线”,最上面的一条线叫“第五线”。第一线与第二线之间叫“第一间”。

五线谱用各种不同形状的音符来表示音的名称。

其中,符头有黑白两种。音符记在五线谱的线上或间上,表示音的位置。符头在三线以下的,符干写在符头的右边、向上。符头在三线以上的,符干写在符头的左边、向下。符尾用来减少音符的时值。音符右边的圆点用来增加音符的时值。

五线谱有两种唱名法: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首调唱名法是根据调号的不同而改变七音在五线谱上的位置;固定唱名法则不论什么调,永远是C唱1、D唱2……

此外,五线谱中用以确定音名在五线谱上位置的符号叫谱号。谱号记在五线谱的开始处。

谱号有三种:高音谱号,又叫G谱号。

低音谱号,又叫F谱号。

中音谱号,又叫C谱号。

五线谱对于学习乐器很是方便、明了。

早在1000多年前就出现了五线谱的萌芽,它源于欧洲,是由意大利音乐理论家季多和法国人逐步创立和完善的。

五线谱的特点是便于视觉和听觉的统一。它的这种记谱法,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而又较科学的记谱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8
五线谱
five-line
staff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
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
种方法。
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第2间、第3间、第4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号有
3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低音谱号,亦称F谱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中常用的有5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3种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五线谱一般分类为:①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②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③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
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圭多(阿雷佐的)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
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种。五线谱记谱符号见附录:音乐记谱常用符号。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在五线谱之外,也存在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16世纪中意大利及英国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世纪初,有人立足于对五线谱进行改革而作过种种多线谱的尝试,但都昙花一现,未能普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