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性质较稳定的植物毒素有哪些?

如题所述

大多数高级植物类群都含有一些能导致有毒反应的物种,这些反应包括不适、器官损伤直至死亡。毒素的积累有3条途径:饮食、吸入和皮肤吸收。植物中含有的有毒物质主要有生物碱、多肽、胺、糖苷、树脂、植物毒素和蛋白脉;很多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过量的矿物质,如铜、硒、铅、锰、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也可导致植物有毒。加拿大有近200种主要有毒植物,遍及全国,有毒物质的部位可在根、茎、叶、花、果、种子、树皮等,有些植物全身均有毒。有毒物质可能导致的症状主要有:
(1)过敏。很多人对植物有过敏反应,空气中的真菌孢子、花粉粒和土壤中的菌类等均会导致花粉热。春天花粉热一般由乔木花粉引起,夏天由禾草类花粉引发,秋天则多由一些草本植物花粉引起。
(2)皮炎。有些植物如毒漆藤、美国毒漆树和报春花能够导致人体皮炎,栽培的仙客来也可导致某些人的有毒反应,触及荨麻、艾麻、水杨梅茎上的毛也可引起短暂身体不适。
(3)内部中毒。人和动物均可产生,中毒程度取决于所摄入植物的种类、数量、质量和人、畜自身的年龄和素质等。
毒物,根据鉴定目的不同,分类方法也不尽一致。如在分析中毒症状及病理变化时,常采用按毒理作用分类;在进行毒物分析时,常采用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为追溯毒物来源、用途及其对机体的作用时,则多采用混合分类。对于普通公共安全来讲,主要采用的可能就是最后一种分类——混合分类法。

毒性作用分类

1.腐蚀毒。指对机体局部有强烈腐蚀作用的毒物。如强酸、强碱及酚类等;
2.实质毒。吸收后引进脏器组织病理损害的毒物。如砷、汞重金属毒。
3.酶系毒。抑制特异性酶的毒物。如有机磷农药、氰化物等。
4.血液毒。引起血液变化的毒物,如一氧化碳、亚硝酸盐及某些蛇毒等。
5.神经毒。引起中枢神经障碍的毒物。如醇类、麻醉药、安定催眠药以及士的宁、古柯碱、苯丙胺等。

化学性质分类
1.挥发性毒物。可能采用蒸馏法或微量扩散法分离的毒物。如氰化物、醇、酚类等。
2.非挥发性毒物。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分离的毒物。如巴比妥催眠药、生物碱、吗啡等。
3.金属毒。采用破坏有机物的方法分离的毒物。如砷、汞、钡、铬、锌等。
4.阴离子毒物。采用透析法或离子交换法分离的毒物。如强酸、强碱、亚硝酸盐等。
5.其他毒物。其他须根据其化学性质采用特殊方法分离的毒物。如箭毒碱、一氧化碳、硫化氢等。
混合分类(即按毒物的来源、用途和毒性作用综合分类 )

1.腐蚀性毒物。包括有腐蚀作用的酸类、碱类,如硫酸、盐酸、硝酸、苯酚、氢氧化钠、氨及氢氧化氨等。
2.毁坏性毒物。能引起生物体组织损害的毒物。如砷、汞、钡、铅、铬、镁、铊及其他重金属盐类。
3.障碍功能的毒物。如障碍脑脊髓功能的毒物,如酒精、甲醇、催眠镇静安定药、番木鳖碱、阿托品、异烟肼、阿片、可卡因、苯丙胺、致幻剂等;障碍呼吸功能的毒物,如氰化物、亚硝酸盐和一氧化碳等。
4.农药。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似除虫菊酯类、有机汞、有机氯、有机氟、无机氟、矮壮素、灭幼脲、百菌清、百草枯、薯瘟锡、溴甲烷、化森锌等。5.杀鼠剂。磷化锌、敌鼠强、安妥、敌鼠钠、杀鼠灵等。
6.有毒物植物。如乌头碱植物、钩吻、曼陀罗、夹竹桃、毒蕈、莽草、红茴香、雷公藤等。
7.有毒动物。如蛇毒、河豚、斑蝥、蟾蜍、鱼胆、蜂毒等。
8.细菌及霉菌性毒素。如沙门菌、肉毒、葡萄球菌等细菌,以及黄曲霉素、霉变甘蔗、黑斑病甘薯等真菌。
含甙类
1.夹竹桃:常绿灌木,开桃红色或白色花,分布广泛,其叶、花及树皮均有毒。对孕妇危害

夹竹桃中毒反应:(1)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心律紊乱、心跳缓慢、不规则,最后出现室颤、晕厥、抽搐、昏迷、或心动过速、异位心律,死于循环衰竭。夹竹桃科植物。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夹竹桃科灌木,又名红花夹竹桃,花为红色或白色。另一种为夹竹桃科乔木,又名黄色夹竹桃,前者分布于我国各地,作为观赏植物。后者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又名台湾柳。该植物全株有毒,有毒成分为夹竹桃苷类。我国红花夹竹桃中有一种强心苷类,包括夹竹桃甲素和夹竹桃乙素;夹竹桃乙素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黄花夹竹桃有毒成份为黄花夹竹桃苷A和B,黄花夹竹桃次苷A和B等。民间用夹竹桃叶作为草药,使用不当常发生中毒。儿童往往因嚼食其叶或花而中毒。夹竹桃的强心苷作用与洋地黄相似,严重中毒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痛、心率不齐、呼吸窘迫、心房纤颤、以至昏迷和死亡。如出现上述中毒症状,可停药、减量或对症处理即可消失
2.洋地黄:亦称紫花毛地黄,草本植物,各地均有栽培,全柱覆盖短毛,叶卵形,初夏开花,朝向一侧,其叶有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